產業訊息
IBMI
  劉克襄:遠離餿油的人

 【作者:劉克襄】

 

餿油事件爆發迄今,如何看待台灣的食安,這幾日有個故事想跟大家分享。

 

中秋前夕,我在上海當代藝術館有場講演,以常見食物做為主題,暢談如何尋覓安全的食材。其中一道為豆腐,對目前兩岸大量使用基改黃豆,以及木板豆腐的衛生堪虞,我提出自己的憂心。有一台商宋淵博,在會後邀宴當日講者。因為是同鄉,特別先載我前往餐廳。

 

他曾在江南各地開了連鎖的素食餐廳,事業頗有成就,但現在卻放下一切,著力於素食藝術的開拓。一上車,他便積極跟我暢談豆腐的製作,非常贊同我提出以鋼板取代木板,解決豆腐製作的衛生問題。還有他目前採用的黃豆,全係來自東北所產,並非如同多數廠商購自南美洲的基改黃豆。

 

這天晚上,他要款待的便是自家餐廳以豆製品為主的系列料理。一路上,他不只闡述個人的豆腐製作意見,同時客氣地跟我就教。我才驚訝,眼前這位素食達人,對豆腐鑽研甚深。十五年前,他因為母親生病開始發願茹素,此後轉而經營素食餐廳,更常以盈利所得舉辦公益活動。他的家人也因長期茹素,身體好轉,變得清明健朗。

 

宋淵博設宴款待的五樓餐廳,桌位沒幾張,卻佈置地相當雅緻,希望做出素食的高檔境界。但重點不在此,一進大樓,他先興奮地帶我走進廚房認識主廚。一位來自東北,承傳好幾代手工豆腐的老師傅,以及製作豆腐的環境。眼前的豆腐廚房,除了以鋼板製作豆腐,工作環境像在實驗室般的密閉空間,一如我在講演時放映的台灣豆腐工廠。這也難怪,他對我的表述充滿樂趣。

 

近幾年,我看到不少台灣豆腐業者,堅持有機黃豆,更採用鋼板製作。沒想到在上海,也有人願意實踐。但這還不是我對這位台商印象深刻的地方。接著,還有好幾件事,引發我思索食安和餿油的問題。

 

素食餐廳多寡,有時是評斷一座城市綠色質地的文明指標。他在上海經營素食餐廳,初期相當辛苦,因為客源不多,後來才有穩定成長。但他並未以美食作為唯一標的,而是以食材的真實作為上選。食材不一定非得有機或天然,但如何取得都應該跟顧客據實以告。

 

他從小在農家長大,深知農民的辛苦。因而寧可花高價,直接跟在地農民購買好食材。唯有農民得到最大利益,保障他們生活的尊嚴,農民才可能維持誠信的有機種植。未來他將努力,在生產的農民和消費的大眾間,搭建供需之間的信任橋樑,推廣安心的醬油、食醋、食鹽、食用油,以及糖、茶葉等民生基本用品。

 

員工在廚房工作時,他也要求清理完畢的蔬果絕不能放在地面,更不能跨越,這是對食物的尊重。每一道精彩的菜色,受到消費者讚譽,都以發明的員工命名,表示對該員工的感恩。餐廳裡的各種豆類食品如何調配比例,製作過程和步驟也樂於全部公開,跟大家分享。希望更多人認同,素食愛地球的信念。

 

任何餐廳一定都有蟑螂和老鼠出沒的問題。席間,他也侃侃而談,如何面對這兩種會帶來病菌的動物。他在天花板設計了光滑的圓滾木棍,讓老鼠無法滯留。還有櫃子開闔的細縫,設法以漆料緊緊密合,讓蟑螂難以滲入。

 

另外一些小細則,更讓人驚喜。餐廳採用的牙籤全以玉米製作,倒不盡然是為了環保,主要還是考量員工洗碗時,避免戮傷手部。還有員工炒菜用的油品,絕不使用沙拉油、菜籽油,而是以山茶油為底。一來減少油煙對廚師肺部的傷害,二則對餐廳環境也較為良好。而選購好的食材讓顧客安心食用,員工更應該跟客人一樣,享用同等的食物。

 

一位老板經營餐廳,處處以善待員工為出發,是否為好老板,定義或許不同,我卻從這個角度觀察食物安全的問題。一個人如何信誓旦旦,宣稱自己的產品獲得多少認證,我多少都會保留。但從其言談食材的出處和情感,以及對員工的態度,我較能拿捏。一個人對員工苛刻,或者對食材無法產生發自內心的尊敬,若說會認真把關食物安全,我是無法相信的。

 

很高興在上海之行,邂逅一位台商從經營的角度,體悟傳統豆腐製作的危機,並嚐試以素食保護生態環境,跟自己的人生信念做結合。盡管他來自出產地溝油的家園,但畢竟在養成的過程中,台灣曾給予尋找美好食材的洗禮,他從中學得精華,進而在大陸實踐。

 

我也從他身上知道,餿油事件雖然讓台灣嚴重摔倒了,但有不少人早在這一摔倒之前,穩健而成熟地建構了自己的食安信念。這一事只是讓他們更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