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食安風波不斷 食品GMP展現價值 通過認證的食品工廠不到4%,強冠黑心油品亦未獲認證,GMP仍彰顯成效

【工商時報 記者李水蓮報導】

經濟部工業局自民國78年開始推動「食品GMP認證制度」,該認證的實施是以促進食品工業業者強化自主管理體制,確保加工食品品質與衛生,保障消費者及製造者之共同權益,進而促進食品工業之整體健全發展為主要目的。

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理事長孫寶年(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座教授)表示,食品GMP制度除了提升國內食品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提供一項採購指標給消費者。早些年曾經針對食品GMP認證業者進行調查(表一),加入食品GMP認證後,對業者而言,食品製造的不良率是逐年降低的;對消費者而言,顧客對產品的抱怨率也是逐年遞減。

食品GMP推行達25年,目前認證工廠雖然僅占台灣6,000家食品工廠數不到4%的比率,但根據統計,所創造出之產值卻占整體產業之60%以上。顯示能夠通過食品GMP認證之廠商,皆需具有相當的生產條件與經營規模。

由於食品GMP認證推動有成,在民國96年起在校園販售的食品,其一條件是需經過食品GMPCAS認證,此外,部分特定單位如醫院或團膳的食材招標採購,也以食品GMPCAS 驗證或經衛生機關評鑑合格證明作為依據。食品GMP對消費者、製造業、通路業及特定飲食族群的價值(表二)。

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是衛福部在民國89年公告實施,是所有食品工廠所需遵守最基本的食品衛生要求。食品GMP制度則要求產製系統與產品均符合規範,強調業者自願性做到高標準。歐美國家即非常注重食品業者的自主管理,雖然如此,目前英、荷均仍有牛肉摻馬肉的食品弊案(FOOD FRAUD)發生。

任何一項制度因應時代的改變都需精進,以台灣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為例,自民國64128日公布實施以來,至今已修法10次,顯示法令與制度均需因應社會變遷而修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以預期未來食品摻偽事件仍必再度發生,亦需再度修法。

這次屏東地下工廠及強冠以未經GMP驗證的油品誤導社會大眾為GMP認證工廠,其全統油品製造廠房標榜「技術誠信」,卻製造禍及下游優良廠商及消費者的油品,造成社會不安。驚見部分意見領袖卻歸咎於GMP制度,認為應廢除GMP制度,改以GHP衛生規範取代,如同廢除優良食品,留住衛生即可,這豈是一個進步社會所期待的?若輕易把累積25年的成效與制度毀之一旦,要再重建,難矣。

期許食品GMP認證制度在內容與做法上能與時俱進,更期待國際間這股自主管理的潮流能喚起政府與社會的重視,繼續精進。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