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守護食品安全有撇步 KPMG:應深化供應鏈風險控管

【工商時報 安侯企業管理(股)公司執業會計師林寶珠】

這幾年食品安全事件頻傳,不管是內容與標示不符的魚目混珠,或濫用惡質原料進行不當添加,甚至是以工業物料權充食品,其中不乏信譽卓著的老字號品牌、具備多張認證的製造商,而且橫跨產業上中下游,這代表食品業者對於供應鏈風險的認知、辨識、掌握與控管,幾乎束手無策。業者惟有建立風險導向的供應鏈控管加上定期稽核監督,才能避開食安地雷,重建消費者對食安的信任。

過往供應鏈管理多聚焦於降低採購成本、庫存管理、供貨品質及交期配合度等,相關績效指標亦不脫前述範圍。

企業經營追求獲利無可厚非,但隨著社會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要求提高,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與永續經營必須以風險控管做為後盾,兢兢業業強化控管。

企業對於供應鏈之控管,多半透過標準作業程序(SOP)做為規範,也能拿出證明文件宣稱管理到位。但最近幾次台灣重大公安及食安事件,為什麼標準作業程序完全失效?除了可能沒有落實執行外,更多是一開始在設計標準作業程序時沒有深究其目的與對應的風險,結果雖然是「把事情做對」了,卻不是「做對的事」。在風險管理上,必須先考慮何謂「對的事」或該控管的風險,才能依據目的設計正確有效的流程而「把事情做對」。

食安風暴席捲至今,企業不論政府監管機制未來如何修訂,勢必得強化自身風險管理。過去許多企業只控管原料進入本廠後的生產,但原料來源與品質則可能只依照供應商檢附的驗證資料、切結書及抽樣檢驗等判定是否合格,未必會實地到供應商的工廠甚至倉庫進行稽核。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供應商多半瞭解企業檢驗的標準,讓供貨檢驗合格已是基本必備技能;不肖廠商可用加料、抽檢技巧、不實檢驗報告甚至賄賂等通過驗收。食安首要關卡是源頭,而最難掌握的也是源頭,故企業在源頭管理上不能只追溯到自家的供應商,必須真正掌握完整的供應鏈。

另一潛在問題是企業在績效管理常過度強調成本控管,除了尋求便宜來源外,部分企業對驗收的供貨品質有疑慮時,甚至會以「特別採購」要求供應商降價,而讓有瑕疵的產品驗收入庫。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本導向須顧及合理性,否則一味低價得標,犧牲的就是品質。企業主在追求更高獲利之餘,對品管要求應有更明確的宣示,要以百分百的風險控管做後盾,才能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