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港大首發現植物速生基因 解糧食危機

【信報財經新聞   2015-10-16  獨眼香江  記者紀曉風  報導】

世界人口膨脹急速及全球暖化,均致糧食短缺危機,近年利用生物科技而出現的「基因改造食物」或是解決方法之一。港大生物科學院研究團隊昨發表成果,全球首次發現「紫色酸性磷酸酶2」(AtPAP2)是控制植物生長速度的關鍵基因,在複製多一個該基因而種出來的植物,不但可加快生長,而且產量增加。港大與德國研究機構合作的結果更發現,薯仔產量因複製基因而大增四至六成。有營養學家指無詳細研究證明基因改造食物導致人體健康不良,但更關注是這類食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林文量與博士學生劉益松組成的研究團隊,經3年鑽研,終發現影響植物生長速度的關鍵基因AtPAP2。林指出,根據其他科學家已發表60多種植物的全基因圖譜,除松樹外,其他植物都有AtPAP2基因,他們繼而進行實驗,發現AtPAP2是影響植物製造光合作用和能量輸出,是植物成長的關鍵基因。研究團隊希望成果有助解決人類未來可能面對的糧食危機,並可促進生物航空燃料植物「亞麻薺」的產量,有助減低碳排放,紓緩全球暖化問題。

生長周期12周縮至10

林說,植物的生長受葉綠體和線粒體影響,因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以太陽能把大氣層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中糖分;線粒體的角色則是將糖分轉化成能量以讓植物得以生長,AtPAP2正是影響葉綠體和線粒體功能的關鍵。

研究團隊發現AtPAP2的角色後,利用細菌培植「孖生兄弟」,以「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這種實驗室植物進行研究,發現其生長周期由原本12周,縮短至10周;而用「亞麻薺」做實驗,種子量則較沒有複製基因的普通「亞麻薺」,增加了38%57%。研究夥伴德國機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Plant Physiology,利用港大此項發現培植薯仔,雖成長時間沒有加快,但產量就增加43%60%。不過在廣州的合作夥伴用大豆做實驗,則出現不穩定結果,仍待觀察。

他又指「亞麻薺」實驗顯示種植出來的種子,數量多了大約四至五成,而這種植物種子現時不少都用來提煉成飛機燃料,將來或可因大量種植而代替化學石油,有助減低全球碳排放,進一步紓緩全球暖化問題,讓後代受益。

基因改造縮短了植物的成長周期和產量,但會否影響食物品質,和人類長期進食會否有不良後果?林文量指出,人類進食基因改造食物,不會因此改變人類基因,毋須擔心有負面影響,除非基因有毒性或致敏則另計。

至於基因改造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林文量認為,種植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只要小心控制及嚴謹遵守規則,便不會對生態環境製造負面影響,「如美國環保署,會監察這類農田對蝴蝶、蜜蜂等物種的數量影響。」

有關研究結果已在多個植物專家會議發表,本月並會刊登在《植物生理學》期刊。團隊下一步將研究運用在其他植物如樹木、稻糧植物、海藻等方面,但現正面對研究經費不足問題。

學者關注對生態影響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海山指出,現時能夠推出市面的基因改造食物都已通過檢測,應對人體無害,至於長遠會否有負面影響,須進一步研究確定。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應用科學系講師黃蘊芝表示,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基因改造食物的營養價值,理論上與非基因改造食物相差無幾,雖然早前曾有報告指基因改造食物對人體有負面影響,但仍需更多時間研究,故不會呼籲停止進食基因改造食物。她認為,基因改造食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能更大。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