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看移動醫療如何破繭?互聯網醫療至今沒有完美模式,從輕問診到嘗試線下診所的轉換,仍屬探路的積極嘗試

【新京報  2015-10-27  行業觀察  記者張秀蘭  報導】

不少移動醫療企業紛紛走入線下,不約而同地開起了線下診所。 創意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作為醫療領域的熱點,移動醫療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除了相繼獲得大筆融資之外,也有業內人士提出,現有的移動醫療仍多徘徊於醫療服務的周邊環節。在互聯網+的風口,要真正實現移動醫療,似乎還面臨諸多困局,於是,不少喊著要將醫療放到線上進行的企業紛紛開始走入線下,不約而同地開起了線下診所。當初說好的移動醫療,距離真正實現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在各大移動醫療企業紛紛布局時,如何破局才是關鍵。

移動醫療前傳

融資80余起,接近7億美元2014年被業界看作是移動醫療行業井噴的一年,老產品不斷推新,重量級新選手入場,新老產品紛紛融資成功。據業內人士粗略統計,去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案例共計80余起,這是過去5年裡該領域所有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總融資標的接近7億美元,比前4年的總和還多一倍。上月,掛號網完成融資近4億美元,創下互聯網醫療最大單筆融資紀錄。第三方機構艾媒咨詢曾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

政策層面,醫生多點執業、互聯網售藥等利好一方面對移動醫療企業釋放了衆多資源,另一方面,也讓部分企業打造自己的O2O閉環成為可能。

移動醫療後傳

火爆之後,仍以提供周邊服務為主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認為,現有的移動醫療模式,可以視為移動醫療1.0版,仍然屬於大膽嘗試、探索階段。我個人很擔心會出現一次整合,繼而出現移動醫療2.0版。在他看來,移動醫療1.0時代的特點在於,大部分移動醫療企業從C端發力,總體來看,絕大部分工作還屬流程再造,仍徘徊於醫療服務外圍,提供掛號、交費等周邊服務。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有限,是移動醫療1.0時代碰到的問題。移動醫療的1.0可能將走到盡頭。再有兩三年的時間,能出來的就出來了。事實上,目前諸多移動醫療企業提供的掛號等外圍服務,醫院作為醫療機構本身,同樣可以提供,而且具有先天優勢,而且目前已經有很多醫生推出了自己的專屬APP、微信就診等多種方式,撇開這些移動醫療企業,患者自己同樣可以享受這些移動的周邊服務。

困局討論

在衆多移動醫療的探索中,無論是從患者端介入,還是致力於為醫生提供更加便捷的診療工具和方式,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面前,現有企業的探索似乎還有諸多困局。

滴滴醫生靠譜嗎?

有多少醫生能真正上門服務?

就在前不久,阿里健康和滴滴出行、名醫主刀三家公司聯合推出的滴滴醫生上線。在已經開通服務的城市中,用戶可通過滴滴出行呼叫醫生,整個服務流程包括:接到醫生的電話溝通瞭解基本需求、信息,確認需求以後,滴滴專車將送醫生上門服務。

與諸多移動醫療企業從患者端發力,實現患者移動的布局不同,滴滴醫生提供醫生上門服務,患者足不出戶,便可享受服務。看似方便的模式背後,似乎並不可行。政策層面,國家衛計委明確指出不允許上門問診。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質疑,對醫生而言,目前最有效的看病方式似乎還是在醫院內,集中式的模式,將醫生送出醫院,提供上門服務,目前又有多少醫生可以真正上門服務?數量恐怕非常有限。

也有人認為這只是阿里健康的營銷行為。阿里健康副總裁倪劍文提及,滴滴醫生只是整個產品線其中之一,阿里健康還是從大平台的方式進行思考。未來也將推出醫療產品,希望通過搭建完整的醫療網絡,提高患者找醫生的不確定性,及醫患之間的信息的統一性。

另一方面,站在打造整個醫療服務的閉環上來講,阿里健康似乎在謀劃一個更大的局,從醫到藥的完整閉環才算是真正實現了移動醫療。倪劍文自己也承認,這個閉環不能打通的話,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困難。就現實情況來看,處方電子化、打造這樣的閉環能否僅靠一家之力實現,也有待市場和政策的驗證。

春雨醫生要倒掉?

線下診所是互聯網醫療的必然延伸作為中國移動醫療的先行者,最近,春雨醫生開設線下診所的消息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是移動醫療的悄然轉型,到今年年底,將在全國50個大中型城市開設300家診所。從線上到線下,說好的移動醫療呢?近日,一篇《論春雨醫生的倒掉》更是在朋友圈怒刷存在感,這個移動醫療的先鋒被推到風口浪尖。

春雨CEO張銳本人介紹,公司運轉狀況良好,300家線下春雨診所也在籌備之中。現有模式存在線下需求,開診所也是滿足患者的多重需求,是互聯網醫療的必然延伸,而開診所就打通了一個從線上到線下的完整閉環,可以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而對於這些診所,則包括自建、合作、託管、加盟等多種方式。

正如業內人士吐槽,互聯網醫療的問題,在於至今還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模式,從線上走到線下,是移動醫療悄然轉型,開始接地氣也好,為完善服務鏈條,打造完整閉環也罷,正如莊一強所說,互聯網+醫療是必然趨勢,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探路,或許再過個兩三年,等移動醫療1.0時代逐漸過去,誰將突出重圍,將見分曉。

記者觀察

待突破的可穿戴設備

互聯網+醫療是大勢所趨,至於誰能夠從這股大潮中走出,大概還有待驗證。畢竟互聯網+醫療是模式,誰都沒有做過,所有的前行都是一種探索。張銳本人也承認,這個行業太新了,沒有能學習、效仿的對象,都是自己

毋庸置疑的是,移動醫療將進一步介入診療環節。莊一強認為,移動醫療的2.0時代,除了C端的切入,將有更多人從B端入手,無論是醫院還是醫生,逐漸開始多元化。

其次,在移動醫療2.0時代,僅提供外圍服務將難以為繼。如果可穿戴設備有突破性進展,如植入性可穿戴設備的普遍應用,將幫助移動醫療進一步介入醫療核心環節。另外,人工智能的發展,如果可以實現遠程操作,或許將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移動醫療。

移動醫療的2.0時代何時到來尚未定論,但遺憾的是,在植入性可穿戴設備方面,話語權並不掌握在國人手中。

微醫集團推分級診療?

能推進多少還需拭目以待

完成了近4億美元的互聯網醫療最大單筆融資紀錄後,掛號網已經更名為微醫集團,同時,集團將在現有醫院、醫生團隊的基礎上,將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將微醫平台發展為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台

但在近日,廣州市衛計委發出《廣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掛號服務管理公衆的通知》,對市內各醫療機構提出了不得與社會中介機構合作開展有償預約診療服務等要求。《通知》中提出了三項具體要求,包括進一步加強掛號服務管理工作;不得與社會中介結構合作開展有償預約診療服務,如有合作則要停止。雖然掛號網目前提供的掛號服務是免費的,但醫院如果都自己玩了,第三方機構的介入似乎就更加困難。

另一方面,就分級診療而言,對於如何突破,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傑遠介紹,希望通過醫院窗口外移,用IT技術讓每個智能手機都做成掛號窗口;通過專家團隊的方式讓醫療資源均衡配置,構建互聯網分級診療平台;通過互聯網醫院的方式實現醫、藥、險的連接。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分級診療涉及方方面面,目前國家層面的分級診療進展仍有限,利用互聯網推進,能有多少進展,還需拭目以待。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