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當“互聯網+”遇上醫療:諸侯紛爭 鎖定醫生

【證券時報  2015-11-16  公司  記者彭春霞  報導】

互聯網+”大潮之下,互聯網醫療也逐漸形成風口。不僅民間熱議,高層領導亦頻頻關注。就在1112日,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也專程赴康美藥業調研互聯網+醫療項目。

與此同時,在珠海舉辦的“2015橫琴國際醫療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暨投融資大會上,關於互聯網醫療的討論也是精彩紛呈。

資本的嗅覺總是最敏銳的,記者在大會互聯網醫療分論壇上獲得的數據顯示:2014年,互聯網醫療領域的融資額同比增長3倍,2015年前三季度融資增速也達到兩倍。

互聯網醫療為什麼會如此火熱?互聯網醫療生長的土壤是什麼?互聯網到底能給醫療帶來哪些改變?互聯網醫療的核心究竟是什麼?會場上諸多業內翹楚的精彩發言一一為我們解開互聯網醫療的神秘面紗。

互聯網醫療的土壤:

看病難看病貴

就如同打車難成就了滴滴打車,中國人常常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也造就了互聯網醫療的生存土壤。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一針見血地指出,互聯網醫療的誕生與中國醫療行業的落後現狀有著緊密的聯繫。他認為,中國醫療行業目前存在三大痼疾。

第一,是醫療資源分佈的嚴重不均。簡而言之,全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北上廣等少數地區,而一個城市內最好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三甲醫院;與此同時,最優秀的醫生也都被三甲醫院挖走,留在廣大基層地區的優秀醫生以及醫療資源少之又少。

朱恒鵬提供的調研數據顯示,青島市共擁有80多家醫院,其中8家三級醫院占據全市近80%的醫療市場份額;而另一座沿海城市的數據更為驚人,其市內三級醫院的市場份額達到93%試問當三級醫院吃掉了93%的市場份額,這個城市的一級、二級醫院如何存活?第二,是由於居民醫療習慣導致的醫患錯配。朱恒鵬表示,現在廣大老百姓的就醫習慣是,大病小病都跑北上廣,感冒發燒都跑同濟、協和。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卻門可羅雀,這種高射炮打蚊子的做法,看病能不難、能不貴嗎?”“我之前做調研的時候,不少門診專家告訴我,在他們一天掛的號當中,有高達60%甚至找錯了專科;剩下的40%中,一半雖然找對了專科,但卻是根本無須專家醫師操刀的小病;而剩下的一半才是真正值得專家診療的病症。朱恒鵬指出,大量錯配的醫療診斷,使得社會資源產生嚴重浪費。

第三,是落後的醫療模式,即價格扭曲和體制扭曲的以藥養醫,這也是中國醫療體制的長期頑疾。雖然黨的十七大已經明確提出醫藥分開的改革思路,但卻遲遲未能得到落實。醫生開的處方不能外流,必須要患者在院內拿藥,其才能獲得更多回報,同時醫院才能獲得更多收入,這也是醫藥分開的最大阻力所在。針對這一頑疾,朱恒鵬認為,只需做到三點即可破解:其一,放開處方藥的網上銷售。目前,由於臨床不能做市場,絕大多數處方藥只能在醫院憑處方購買,而網上放開則直接打破了這一行政壟斷。

其二,放開醫生網上診斷,特別是允許醫生處方外流。患者在網上獲取醫生的處方後,可隨即網上下單購藥。

其三,開放醫保賬戶針對醫生網上診療費用的支付。相比之下,醫生與其冒著風險去拿藥品回扣,不如大大方方從網上收取診療費用;同時,由於處方在網上曝光,其開處方的公平公允與否也直接決定了醫生自身的信譽和評價。

當大量診斷能夠通過上述改革思路在網上完成時,分級診斷也就自然而然形成,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也將相當程度緩解。這也是我在互聯網醫療上的一個中國夢朱恒鵬表示。

互聯網+醫療

到底+什麼?

我們常說互聯網+,但加這加那,究竟加什麼,一定要回歸問題的本質。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我們要搞清楚互聯網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原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朱李葉未來醫院創始人李俊凌直言。

在李俊凌看來,互聯網在醫療方面的作用主要分為三個層面,但三個層面有著本質的不同。

第一個層面是IT方向,包括簡單利用互聯網為醫院、病患提供信息化服務,也包括現在湧現的可穿戴設備。這一方向絕大部分的服務都是公益性的,就好比穀歌提供的安卓系統,就是全球最大的一項公益性IT服務,雖然是社會大衆需要的,但很難實現商業化。第二個層面是互聯網應用,這一應用已經不再滿足於第一層面的信息化服務,而是儘量通過一項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把這一需求做到極致。這一層面需要基於消費者已有的消費習慣,把服務的供應方做一個整合。比如掛號網就是一個例子,基於消費者掛號的需求,整合醫院門診為其服務。但這一層面的問題在於,只有在服務方的整合中實現最大市場份額,才能有規模化盈利的可能,這一要求難度很高。第三個層面是互聯網+應用。李俊凌指出,真正的互聯網+項目的要求是,不能僅僅滿足於消費者現有的消費習慣,而是培養消費者全新的消費習慣,同時重建整個分配體系,讓其中最直接創造價值的環節獲得更大利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打車軟件就是一個好的互聯網+應用。首先它改變了傳統用戶招手打的的習慣,轉變為在手機上預約車輛。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原有的分配規則,把出租車司機從原有的系統中解放出來,司機能夠從中獲得更多收入,同時用戶也能享受更低廉的價格。李俊凌說。

針對互聯網對醫療模式的改變,微醫集團(原掛號網)華南大區CEO高一鳴作為第一線的實踐者,作了更具體的講解。她用連接、匹配、商業化三個詞概括了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作用。

首先是連接,我們通過APP將醫院窗口到手機屏幕上,這一做法雖然沒有太多創新,但卻極大地改善優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通過在手機上完成智能導診、預約掛號、院外就診、報單查詢、一站式結算等多項流程,大幅降低了患者和醫院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關於匹配,高一鳴非常贊同朱恒鵬主任提出的醫患錯配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微醫集團建立了線下分級診療的探索。主要方式是中心醫院帶動社區醫院,即公司協助中心醫院註冊周邊的社區醫院,通過學科帶動的方式,促成上下遊醫生的交流。

在商業化方面,高一鳴所舉的例子便是被其稱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醫院”——烏鎮醫院。據她介紹,該醫院是第一個實現在線醫囑和電子處方的互聯網醫療平台,所有註冊醫生均在烏鎮醫院執業備案,通過遠程會診在線開具經電子簽名的處方,並由藥師通過處方審核後完成藥品配送,從而實現患者、醫院、醫生、藥品流通體系、醫保的連接閉環。

同樣是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實踐者,珠海健康雲CEO陸德慶更是將互聯網為醫療帶來的價值歸納為四個方面:信息對稱、建立連接、流程加速和助力分流。

醫生是

互聯網醫療的核心

在論壇上,李俊凌提出的一個觀點得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的認同。他認為,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是醫生。互聯網+項目的特點是重建整個分配體系,讓其中最直接創造價值的環節獲得更大利益。針對醫療領域,最大的價值創造方就是醫生,而互聯網醫療理應讓醫生成為獲利最大方,換言之,醫生是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打個比方,很多人認為血糖儀是一個了不起的應用,我們的醫院、患者都喜歡用血糖儀收集數據,但這些數據由誰來解讀?每一家三甲醫院都保有海量的病患數據,但又拿它做了什麼?歸根結底不是數據的大與小,而是有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分配體系,讓醫生成為核心,發揮最大價值,讓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滿足。李俊凌指出,目前中國老百姓的醫療習慣依然是生了病就去掛號,或者託熟人找專家。在我看來,這依然是一種很原始落後的消費習慣,因為你找到的醫生對你的情況並不了解,他又怎麼能為你作出合理的診斷和治療?而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的醫療習慣就是,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自己專門的家庭醫生,由他來對自己的健康作出一個長期的跟蹤和診斷。這一點,在醫生出身的陸德慶看來頗有感觸。他指出,目前醫生這一職業在中國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二是資源結構分佈不合理;三是醫生自我認同較低。

關於醫生的自我認同低,陸德慶還列舉了多項數據。調查顯示,目前中國96%的醫院都曾經發生過醫療暴力事件;而關於醫生對自己子女從業的傾向調查來看,只有4%的醫生支持自己的子女從事醫療行業。

收入低、醫患糾紛多、工作時間長,這一直是當今醫生頭上的三座大山陸德慶認為,當下中國醫生在整個醫療體系中的地位還較低。

對此,李俊凌直言:誰要能夠通過互聯網醫療等手段,改變整個分配系統,讓醫生占據核心的地位,改變患者的醫療習慣,更好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誰就是最大的功臣。

互聯網醫療模式之爭

關於互聯網醫療模式的體現,在衆多與會嘉賓看來,目前仍處於諸侯紛爭的狀態,還沒有哪一家或哪一種固定模式成為主流。做移動醫療一定是一個持久戰。這是一個處於商業早期的市場,這麼多商業模式不成熟,這麼多邊界條件不完善,一定要以一個長期的心態來看,不能像以往一些互聯網項目靠講故事、堆估值來謀取短期的暴利。聯想之星合伙人陸剛表示。

陸德慶在發言中提出,目前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從最初的39健康網等最簡單的提供醫療健康資訊的1.0模式,到最新以微醫等為代表的H2O(醫院to線上)模式,經歷了四個層次的迭代。

為了更加直觀地感受互聯網醫療的應用,記者特地下載了包括春雨醫生微醫等多款移動醫療APP軟件一探究竟。

首先是近期小有名氣的春雨醫生。進入APP界面後,首先看到的功能是快速提問和找醫生,此外,還能看到一份由其整理的春雨好醫生名單,用戶可借此線上咨詢和名醫面診。上述功能中,除快速提問免費為用戶提供一些簡單的症狀解答外,其他功能均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

快速問醫生則主打症狀咨詢功能,其能夠通過文字或語音輸入的方式免費向值班醫生咨詢病情,同時也提供收費的私人醫生預約、咨詢、包月等服務。相比之下,微醫除具備上述功能外,還多一項預約掛號功能,用戶可直接向當地醫院的醫生提前預約掛號問診。

記者在其中某款APP產品中嘗試性地提出了一項疾病問題,幾分鐘後,一位來自當地的醫生即作出響應,並給出了一些基礎判斷。不過,當記者問及治療等更深入的問題時,系統則提示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程度的費用。

作為電商大佬的阿里巴巴顯然也不會拒絕踏入這一行當。去年10月,阿里巴巴將剛剛收入囊中的中信21世紀更名為阿里健康,今年6月,阿里推出醫療雲服務,其做大互聯網醫療的意圖相當明顯。

不過,在原阿里巴巴副總裁李俊凌眼裡,其老東家的做法卻未必一定有效。他特別指出,醫療行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屬性,即供給稀缺。阿里巴巴擅長的是處理供給豐富的商業形態,但同樣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供給稀缺的醫療領域。而阿里健康副總裁倪建文在發言中坦率地同意了李俊凌的觀點。他坦言,近期阿里雲醫療項目已經處於調整狀態。當時我們曾有一些非常好的設想,但實踐幾個月卻發現,還是難以撼動現有的醫療體系,所以我們現在也只是在摸索。據倪建文介紹,阿里健康目前在互聯網醫療中採取局部切入而不是全盤通吃的做法。其主要涉足的方向在於三點:醫藥、醫療和醫保。

醫藥方面,阿里通過醫藥電商平台天貓醫藥館,逐步探索處方藥網售的路徑;醫療方面,與和睦家合作開設旗艦店,逐步實現醫療服務中的標準化產品網售;而在醫保方面,積極布局醫保對接,實現醫保在線支付。整個醫療消費中,如果沒有醫保的參與,都不能形成閉環。但這一環節並不取決於我們,而是人社部門的開放。倪建文表示。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