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醫改推動整合 生物製藥現商機 港企伺機併購內地藥業

信報財經新聞  2015-12-07  財經  記者劉思桐  報導】

近年醫藥行業併購重組持續熾熱,李氏大藥廠(00950)行政總裁及創始人李小羿認為,內地正在推進醫藥改革,相信將催生行業的新生態環境,屆時不少創業型的生物製藥企業將湧現,創造出大量併購的機會。與此同時,隨着今後內地企業規模愈做愈大,併購活動亦將愈來愈活躍。

李氏大藥廠少有併購動作傳出,李小羿說:「我們真的是(港股主板)唯一一家到目前為止都是通過自身成長的(醫藥)上市公司,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相對跑得慢一點。」他指出,醫藥企業須具備一定規模,才可支撐龐大的研發投入,讓自身實現更快的成長,該公司其實也等待合適的併購時機。

李氏大藥廠:不會落後

對於內地可能會有大量的併購機會,李小羿強調,公司不會落後,在這個過程中會看準時機,如果有好的目標和項目,也會積極去做。

信達生物製藥董事長兼總裁俞德超表示,過去510年間,生物醫藥產業在國際市場發展迅速,去年全球10大暢銷藥物中,有7種是生物藥;但在內地,該產業的發展仍然非常落後,銷情最好的50大藥物中,卻沒有一種屬生物藥。

俞德超聲稱,信達生物製藥目前建立了內地最大的符合美國和歐盟標準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目標是為普通民眾提供價廉物美的生物藥,改變內地生物製藥產業的落後狀態。

俞德超指出,去年全球10大暢銷藥的7種生物藥中,有6種屬於單抗藥物;單抗藥物約佔全球整體生物藥銷售的40%。而在內地,該比例不足2%,因此,這一領域的投資機會非常巨大。他說:「今後(醫藥行業)的發展方向,無論是投資,還是搞產業,都會看到這個機會,就是搞單抗藥物,但這個產業不是每個人想進入就可以進入,門檻很高。」

信達:單抗藥門檻高

關於治療性單抗藥物的進入門檻,俞德超認為,首先是資本門檻很高,研發費用及廠房投資巨大,美國研發一款單抗新藥或須耗費10億至20億美元,而這當中1%的資金可能就夠內地開發一款中藥了。其次是知識門檻很高,內地該產業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關的人才。

澳美:向內地出口港藥

澳美製藥廠董事總經理陳澤陽亦表示,對於該公司以香港為製藥基地感到自豪,因本港最大的特點具備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且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頗具優勢,「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我們會繼續在香港發展」。陳澤陽指出,澳美向內地市場銷售多種優質歐美仿製藥,也有產品出口非洲等海外市場,而香港品牌相對而言更受到市場的肯定,對產品出口有利。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