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GEN盤點2017亞洲生技和製藥最有希望的地區 台灣名列第五

資料來源: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GEN), (生策會編譯整理)

亞洲地區的生技產業在過去一年即使衰退,但成長仍勝過美國,正如安永最新一期的產業報告"Beyond Borders"所述,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的生技籌資總額就超過25億美元,較2015年的30億美元下降了30%。去年一整年IPO市場萎縮,公開市場生技後續的融資和其他資金仍超過風險投資(VC),仍成長11%。然而,亞洲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仍小於美國。

美國受到本身IPO下滑(减少了64%)和後續融資(下跌49%)、美國總統選舉、風險投資下降(18%)等因素之影響,生物技術籌資在2016年下降了45%,來到342億美元。

今年度GEN針對亞洲地區國家的生技製藥產業進行盤點,主要衡量以下五項標準:

  1. 公共研發支出 (Public R&D spending)-根據OECD於2017年2月發表的科學和技術指標,針對列入OECD的國家,GEN則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其網站上公佈的數字。
  2. 專利 (Patent) -從WIPO的PATENTSCOPE資料庫,計算至2017年5月19日“生技”和“製藥”領域的專利數,其中包含約6,400萬件專利文獻、310萬件PCT專利申請,申請人可以同時在148個國家尋求對其發明的保護。
  3.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 (IPO) - 結合公開數據來源和公司公告計算至2016年的數字。
  4. 公司數 (Number of companies)- 由各國在自己本國網站上公開提供的報告或公開資訊,或由產業撰寫或新聞報導所提供的數字。
  5. 工作職缺 (Jobs)- 依據各種來源,包括產業團體、區域生醫園區、各經濟發展組織和新聞媒體報導所提供的數據。由於統計標準不同(如有地納入醫材或醫療護理相關的職務),GEN發現幾個排名較高的地區,工作人數統計的差異性很大。

第8名、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政府在2016年6月即宣佈大力扶植生技醫藥產業,將馬來西亞生物技術公司(Malaysian Biotechnology Corp.)重新更名為馬來西亞生物經濟發展公司(Malaysian Bioeconomy Development Corp),同時擴大了該機構的職能,並將生物技術作為促進馬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2017年1月,該公司成立生物科技商化基金2.0,撥出1億馬來西亞令吉(約2300萬美元)的貸款,幫助馬國生技核心公司BioNexus和其他大企業投資具有成長潛力的專案。

自2005年以來,當時的馬國總理Abdullah Badawi發起了該國第一個國家生物技術計畫,該計畫的目標是將生物技術占比提高到國內生產總額的5%,到2020年該領域的工業勞動力增加至17萬個工作機會。雖然計畫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進度仍不如預期。截至6月24日,馬來西亞相關從業人員達31,000人和企業283家,排名第七名。根據WIPO的資料顯示,馬來西亞在研發和專利方面排名第八(截至2014年達到96.8億美元);WIPO專利發明人排名第九。

自2015年以來,馬來西亞僅一家生技公司Bioalpha控股上市。

第7名、新加坡

新加坡的公司數較少(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資料顯示約100家,包括超過30家生物製藥商),排名第九。新加坡6月19日公佈初創發展計畫來解決整體問題。新加坡科技研究機構(A-STAR)的商化部門新加坡交易所(SGX)和開發技術部(ETPL)將為有前景的新創公司提供研發支援,以及私人或公共資本市場的成長資金。

新加坡的另一項挑戰是增加了新興市場的IPO規模。新加坡免疫療法開發商亞獅康於4月份在臺灣完成11.57億新臺幣(3800萬美元)的募資。然而,Liquidia Technologies生技公司在2011年獲得了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1000萬美元的投資,該公司自1月份以來也一直在新加坡尋求IPO;彭博社稱,這筆發行價值預計可達到3億星元(2.16億美元)。根據WIPO,新加坡在專利排名第六,在研發投入排名第七名(根據OECD統計,2015年為122.7億美元)。

 第6名、澳洲
根據OECD的報告,澳洲生技處於中間位置,研發投入(2015年為35.59億美元)、從業人員(AusBiotech所述為48,000人)和專利(根據WIPO統計共6,207發明人)皆排名第五。

Imagion Biosystems已完成IPO融資達1200萬澳元(900萬美元),主要致力於癌細胞早期檢測。澳洲政府希望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公司,於6月推出了500萬澳元(380萬美元)的Biotech Horizons program計畫,這是一項生物技術捐款計畫,主要支援研究團隊以及中小型企業。初步的投資款將集中在精準醫療和3D生物列印。澳洲最大的生技公司CSL也在持續發展,該公司正擴大其中國的業務,在中國已經成為血漿製劑的領導廠商,並於6月13日以3.52億美元收購了中國血製品製造商武漢中原瑞德生物80%的股權。

 第5名、臺灣

根據今年發布的生物經濟計劃,目標在2020年將生技產業產值增加到3兆美元(約1000億美元)。根據經濟部生醫推動小組2015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在公司數表現依然強勁,排名第三(應用生技企業510家、製藥企業320家)。台灣在IPO排名第四(總計約為3.51億美元)。根據OECD的資料,台灣在研發投入和從業人員皆排名第六(2015年研發投入為336.63億美元,從業人員37,759人)。

除了上述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的成長與進展以外,近期也討論如何使台灣生物製藥的投資環境更加友善。“Taipei Times”6月1日報導就指出,資誠(PwC Taiwan)曾惠瑾副所長於5月31日生醫產業經營者會議所提及的結論建言,就呼籲政府解除對天使投資人的限制,並參酌新加坡ECD的招商引資機制,為投資生物技術公司的個人提供減稅優惠。具體來說,台灣應延長稅負抵免的年限,並提高其英文基礎建設和資源,以吸引更多投資人(5月31日生醫產業經營者會議相關內容結論可參閱)。

第4名、韓國

韓國衛福部於2016年9月發佈了一系列措施,目標在2020年以前增加94萬個就業機會,將針對新藥(包括醫療器械和化妝品)增加更多研發投入,目標是到2020年將國內開發上市的藥品數量從目前的3個增加到17個。

韓國在IPO列居第二名,三星Biologics於2016年11月完成了約20億美元的初始投資,另外一個規模較大的生物IPO,Celltrion預計在今年七月份將籌資799.6萬韓元(6.97億美元)。

然而,根據OECD的資料,韓國在公司數量中排名第五,2014年為456家。韓國目前正在尋求提升公司的數量。2017年3月,韓國科技部未來計畫創建1億美元的基金,用來幫助生技新創和初創公司的融資。4月份,韓衛福部長會見了生物製藥高階主管,並表示新的勞動力發展措施正在討論中。

 第3名、印度
印度在公司數量排名中居第二,根據印度藥品出口促進委員會和印度品牌資產基金會(Brand Equity Foundation)的統計, 2015-2016年達3,492家製藥公司,其中還列出約800項的生物技術。自去年以來,印度已成為WIPO的第二大專利國;但根據OECD的統計,研發投入仍然位列第四位(2015年為67.7億美元)。印度在IPO中表現更好,位居第三,五家公司共計募資5.5億美元;就業機會排名第四,在近十年從5萬到45萬不等。

印度內閣經濟委員會主席Daren Dra Modi在印度內政部委員會上宣佈,計畫將2.5億美元的資金用於產業-學術合作來開發生物治療、疫苗、診斷和醫療器材。資金也將用於印度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知識和管理技能、推動政府和民間的技術移轉。該計畫目標在2025年之前實現將印度生技產業發展到1000億美元的長期目標。

扶持生物技術新創公司也是印度6月份宣佈的另一個目標。印度政府表示將透過五個新生技聚落、50個生技孵化器、150個技轉辦公室和20個在學研單位推廣生技的橋接辦事處推動生技產業。

第2名、日本

日本持續位居亞洲第一大生物科技和製藥專利國;研發領域位居第二,2015年達170.08億美元。日本在就業排名第二,10年來從業人員從210,000上升至約878,000人。依據日本生物產業協會(JBA)發布的數據,日本在生技公司的數量排名第三(約1100家),IPO排名第五,其中兩家生物製藥公司完成了初始融資約3,850萬美元。最新完成的一項是Solasia藥業,該公司於3月份募資近36億日元(3200萬美元)。

產業人士亦表示,日本對藥價的遏制也抑制了創新。在日本中央社會保險醫療委員會 (CSIMC)提出要不定期降低藥價後,藥價下降了10%至31%(如銷售額達到1000億日元(約合10億美元),並符合其他標準,某些重磅藥物的價格就要下降51%)。今年二月份,武田製藥砸52億美元收購美藥廠ARIAD達52億美元的交易。同樣在二月份,日本的AGC旭硝子5.1億美元收購了CMC Biologics。

第1名、中國大陸

中國為亞洲最大的生物技術國家,2015年研發投入達408.829億美元,公司數量達到7,500家,就業機會近幾年達2,882,903個。中國也是IPO(11家公司籌資達30.47億美元)中的第1名,不包括兩家待定的IPO-華大基因(2.5億美元,7月份)和甘李藥業(2.26億美元),此外貝瑞和康通過與成都天興儀錶公司的6.19億美元的反向併購且借殼上市。

中國發展落後的唯一領域是專利技術,在WIPO的資料排在第四位,但中國正在迅速發展智財。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技部發布2015年中國大陸共發表了超過80,000篇生命科學論文、申請超過20,000種生技專利。

(生策會編譯整理)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