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500億市場 複宏漢霖、信達、恒瑞…中國生物相似藥第一槍打響

2020年,全球生物相似藥的銷售額將有望超過90億美金!

這並非是盲目的樂觀臆斷。據IMS統計,銷售額約合800億美金的生物藥將在2020年前陸續到期,而生物藥的高速成長是明確可見的,僅以抗體類藥物為例,作為生物藥的一個分支,其全球銷售額就已經從2011年的不到500億美金增加到了2017年的1060億美元,7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1.5%。而生物原廠藥的專利到期,無疑會為生物相似藥的上市奠定好市場空間。

而另一方面,全球生物相似藥的臨床註冊路徑正在得以明確。較先行的歐盟已於2004年出臺生物相似藥的註冊路徑,美國於2010年出臺生物製品價格競爭與創新法案(BPCIA),中國則在2015年出臺生物相似藥的註冊徵求意見稿,而正式的版本或許也將很快發佈。全球生物相似藥註冊路徑的明確,無疑將會降低生物相似藥研發註冊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從而縮短研發時間。

具體到中國,生物相似藥的巨大市場空間,正在開始迸發。

 

1.開啟後發優勢

相較於全球市場的用藥情況,中國市場生物藥的待開發空間還有很大。

2017年,海外銷售前十大品種中有8個是生物藥,包括單株抗體、疫苗和胰島素等,主要針對類風濕關節炎、腫瘤、肺炎和糖尿病等適應症,產品的治療適應症明確,且為治療的一線用藥。

反觀中國國內,前十大品種多數是過期原研藥和獨家中藥注射劑,其中Lipitor、Plavix等多數針對心血管慢性病,而腫瘤領域也以輔助治療產品為主,真正國際治療的一線用藥在中國國內上市後由於醫保和招標問題,產品的可及性較差,並且很多治療的一線用藥,中國國內尚未上市,巨大的臨床需求尚未被滿足。

但不管是在研發層面還是臨床成功率層面,中國生物相似藥的開發均後發優勢明顯。生物相似藥的開發更注重對於產品的特性分析,其目的是證明其與原研生物藥的類似性,而原研藥則是要通過臨床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層面,生物相似藥可以在生物臨床II期直接進入臨床III期。

整體來看,生物原研藥的研發週期在10年以上,而生物相似藥的時間則為8年。生物原研藥的研發成本在8億美金以上,而生物相似藥研發支出在2億美元左右,而中國國內由於成本優勢則會更低。

而從臨床成功率來看,對於已經證實有效靶點的而言,後發企業可以省去前期靶位研究的基礎性開發的成本,例如對於革命性的PD-1靶點,後發企業可以節省大量證明靶點有效性的試錯成本。臨床層面還可以參照已經成功或者失敗的方案,從中進行改進,例如針對更加有效的細分人群進行針對性試驗。

資料顯示,生物藥由於安全性的優勢,臨床的成功率天然是小分子化藥的1.85倍。其次由於Biosimilar 的後發優勢,整體的臨床成功率可以從11.5%提高到70%。

 

2.人才、資本利多已現

大批海外科學家回中國創業,借助資本的力量組建在研管線,是這一時期中國生物製藥的一個基本面相。

尤其是以中國千人計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在如今中國生物製藥領域更是展露崢嶸,例如信達生物的俞德超、再鼎醫藥的杜瑩、百濟神州的王曉東、歌禮藥業的吳勁梓等等,這些人所創立的公司既有重磅生物藥產品即將面世,又在資本市場得到了良好的回饋。

資金亦持續湧入。資料顯示,2016年進行醫投資的機構數量是226家,是2010年參與醫藥投資機構數量投資的2倍多。2010年到2016年中國股權投資醫藥行業的投資數量和金額都保持提升狀態,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相對之前大幅提高,其中投資數量從100左右提高到200以上,投資金額從70-90億之間提升到200億以上。

生物製藥領域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位居醫藥行業投資第一。從細分領域來看,2016 年生物製藥領域的投資案例數為64起,占全部醫藥行業投資案例總數的29.2%,位居第一;2016年生物製藥領域的投資金額為47.21億,占所有醫藥行業投資金額的20.3%,位居第一。

 

3.政策加持,中國醫保談判已放量

對於中國的生物藥領域而言,過去一年最重要事情之一一定是中國國家藥價談判。2017年7月,中國醫保談判目錄最終結果公佈,36個品種最終入選,其中Trastuzumab單株抗體、bevacizumab單株抗體、Rituximab單株抗體、Nimotuzumab單株抗體、Lucentis單株抗體和Conbercept等生物藥談判成功。

從醫保目錄執行的進度而言,截止到2018年5月,半數省份開始執行新版醫保目 錄,基本所有省份開始執行新版談判目錄。對於生物藥來說,談判目錄不占藥占比是一個巨大的優勢。2017年4月以來,包括重慶、安徽、廣東、海南、天津以及浙江等省市相繼發佈檔,明確藥價談判品種不納入藥占比。在整體醫院藥占比控制到30%以下的大背景下,談判目錄的企業優勢明顯。從終端資料來看,隨著醫保目錄調整和談判目錄藥占比政策的落地談判目錄產品銷量成長明顯,尤其是一線治療的抗體,成長百分比都在100%以上。

整體而言,中國由於長期的藥品審批、醫保支付和臨床醫生教育不足的問題,生物藥的臨床需求尚未滿足。隨著人才、資本的持續投入和審批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生物藥的研發領域,預計未來將有大批生物藥上市。同時由於中國生物相似藥註冊路徑的清晰,醫保談判目錄的落地,中國的生物相似藥將出現爆發式發展。

 

4.重磅生物相似藥,誰最先在中國落地?

從全球來看,目前專利即將到期的生物藥以Rituximab單株抗體、Trastuzumab單株抗體、adalimumab單株抗體和bevacizumab單株抗體銷售額最為可觀。

其中,Rituximab單株抗體2017年銷售額73.88億瑞士法郎,同比成長1.21%; Trastuzumab單株抗體 2017年銷售額70.14億瑞士法郎,同比成長3.42%; adalimumab單株抗體2017年銷售額 184.27億美金,同比成長14.61%;bevacizumab單株抗體2017年銷售額66.88億瑞士法郎,同比成長-1.40%;

而中國國內相關產品的生物相似藥研發也都在進展之中。Rituximab單株抗體方面,中信國健抗 CD20單株抗體由於臨床資料規範性問題撤回,複宏漢霖針對DLBCL適應症申報生產,為中國國內首家;神州細胞和信達生物均為臨床三期,進展比較靠前。同時,複宏漢霖針對RA適應症在臨床I期,為中國國內首家。

Trastuzumab單株抗體方面,中信國健抗HER2單株抗體由於臨床資料的規範性問題撤回;嘉和生物的抗HER2單株抗體於2016年3月開展臨床III期,為目前進展最快的產品;複宏漢霖Trastuzumab單株抗體生物相似藥於2016年9月進入臨床III期,排名第二,同時複宏漢霖在烏克蘭、菲律賓、波蘭等同步開展臨床III期試驗,一方面進入歐盟等高端市場,另外一方面也為拓展潛力市場做好準備。百奧泰針對乳腺癌適應症於2018年3月進入臨床III期。其他企業處於臨床I期或者臨床前研究階段。

adalimumab單株抗體的生物相似藥競爭則最為激烈,目前信達生物、百奧泰、海正藥業針對強制性脊柱炎進入臨床III期,排隊靠前;蘇州眾合、嘉和生物和上海賽金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適應症進入臨床III期;複宏漢霖針對銀屑病適應症進入臨床III期,為該適應症中國國內最快。另有多家企業在研。

bevacizumab單株抗體方面,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信達生物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於2016 年11月進入臨床III期,為中國國內目前進展速度最快;齊魯製藥於2016年12月進入臨床III期,排名第二。後續包括東曜藥業、北京天廣實、百奧泰、嘉和生物、博安生物等;另有多家目前臨床I期。

大腸癌(CRC)領域,複宏漢霖針對CRC適應症於2018年3月進入臨床III期,是中國國內針對該適應症最快的企業;另外,先聲藥業、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等針對CRC適應症處於臨床 I 期。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wAMD)領域,原廠未獲批該適應症,但是從靶位機制方面可行,而且海外存在Off Label Use的情形,中國國內目前僅有江蘇泰康按照新藥途徑申報改靶點的臨床,於2016年1月進入臨床I期。

(來源:E藥經理人)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