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諾化學獎3人共榮 找出癌症新療法

諾貝爾獎化學獎結果出爐,由美國學者阿諾德(Frances Arnold)、美國學者史密斯(George P.Smith)和英國學者溫特(Sir Gregory P.Winter)獲獎,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特別提到,他與阿諾德結識近30年,廖俊智在美從事的研究成果,也透過阿諾德的公司而成功技轉,未來將力邀其與中研院合作,將這項蛋白質應用技術在台灣大力推廣。

廖俊智說,他在1980年底在美認識阿諾德,「當時她還只是研究生」,但阿諾德在研究工作的表現十分傑出,不只從事科研態度認真,在科學成果應用上,具備「敏銳的觸覺」。

蛋白質應用研究受肯定

阿諾德之所以獲得諾獎,貢獻在於研發蛋白質在體外演化技術,而這項科學成果,則是透過試管來進行分子生物突變技術,對此,廖俊智進一步指出,天然產生的蛋白質,並不適合從事醫療或產業等技術,需經改良,讓蛋白質活性更完美,才能被人工環境使用。

阿諾德透過試管培育蛋白質體外演化技術,將可用於生技與工業面向,而阿諾德這項獲獎的生物技術,台灣已有不少實驗室在使用,「國內使用至少10年」。

廖俊智還提到,他在美國從事研究時,實驗室團隊曾研發出「異丁醇」,為有機化合物的原料,透過阿諾德的公司,成功技轉出這項科研成果,2013年在義大利獲得埃尼獎(Eni Award),此為國際能源領域最負盛名的獎項,兩人透過科研合作成果。

噬菌體展示技術傑出

由於兩人擁有好交情,廖俊智說,未來不排除將邀請阿諾德來台,並連結中研院與她的合作機會。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忠漢則說,史密斯與溫特兩人在噬菌體展示技術(Phage display)研究方面,非常傑出,這項科研技術不只能展示生態與抗體,也可用以研究外來抗體,找出全人類抗體及胺基酸序列,並研發蛋白質的抗體藥物,用於治療癌症、免疫疾病與感染性疾病,可作為標靶藥物傳輸系統。

(旺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