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醫療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與趨勢

在中國如今人工智慧已經被炒的非常火熱,似乎不提人工智慧就代表了產業落後一樣。“互聯網+”也隨著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每年召開,不斷有新的議題提出和產業領域加入進來。11月10日, 2018互聯網+健康中國大會暨第二屆“健康中國”在杭州召開。據瞭解本屆專注探討醫療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與趨勢。

醫療人工智慧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指的是依託互聯網資訊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資料量、運算力和演算法模型是影響人工智慧行業發展的三大要素,其中真正的人工智慧主要來自於其能在巨量資料上進行自我學習。

“醫療人工智慧就是醫療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人工智慧作為生產力要素,涵蓋在醫療診治的全週期中,目前主要包括智慧健康管理、影像診斷、醫學教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互聯網與人工智慧辦公室主任林輝表示。

在醫療人工智慧臨床實踐方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影像科主任胡紅傑表示,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肺癌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面臨隨診困難、工作量激增、漏診誤診的諸多挑戰,能夠有效的減輕醫生工作量、增強醫生信心。胡紅傑還介紹了圖瑪深維與邵逸夫醫院在肝臟影像報告與資料管理系統LI-RADS的專案開發研究,該項目將有望提升肝腫瘤分級準確性,進而指導治療決策,改變目前肝腫瘤診療模式,達到高效精准的診療效能。

目前,中國的大部分數據全都被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所掌握,國外則是Facebook、Google、亞馬遜之類的企業。對於創業者而言,想要打破資料的壟斷具有相當大的挑戰,但醫療資料,BAT還沒有形成壟斷。

傳統醫療產業,醫生一天看10張醫療影像並且分析出症狀都已經是非常有經驗了,而人工智慧,則可以在1個小時內看10萬張醫療影像,效率不可同日而語。對於醫生而言,診斷病因需要基於自己的經驗積累。但是人工智慧通過圖像和最終診斷結果的Closed-loop學習,就能很快對X光影像或CT影像進行病因分析。這一過程需要巨量資料不斷完善學習,才能提升正確性及智慧化。

英偉達生命科學首席架構師余昶指出,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發展演化,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引入到醫療領域,未來通過AI+互聯網,實體醫療服務模式將向分散式的醫療服務模式轉變。

國外已經有許多家企業與醫院達成合作,直接讀取醫院中的病例以及X光片或者CT影像進行醫療人工智慧的嘗試,但國外由於隱私保護非常嚴密,很多資料無法開放,因此無法做到大量資料讀取。

正是由於這是新的領域,許多創業公司喜歡為自己的專案貼上演算法研究、機器人學習等標籤,進行吸引大眾眼球,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冰火兩重天

軟銀中國合夥人武凱在圓桌討論中指出當前資本一方面持續加碼,另外一方面也有唱衰人工智慧的聲音,出現人工智慧冰火兩重天的問題。他表示,2018年上半年超過20家企業拿到30億人民幣的融資,可見資本市場對醫療AI領域的看好,但也有一些頂尖醫院宣佈與醫療AI企業暫停合作,部分醫療AI企業大規模裁員。

“今年資本出現寒冬,對人工智慧有一些唱衰的聲音出現之後,圖瑪深維還能成功。可見人工智慧的泡沫破裂也是一件好事情,只有真正優秀的公司,真正有產品、有技術,能夠在臨床上帶來技術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偽人工智慧公司淘汰掉,剩下的就是金子。” 圖瑪深維CEO鐘昕這樣表示。

此外,鐘昕還認為,從人工智慧元年到迅速唱衰是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週期的。圖瑪深維是一家將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技術引入到智慧醫學診斷的系統開發商,其正在與醫療人工智慧上下游產業鏈共同摸索創新模式商業變現,並取得較大進展。

胡紅傑認同人工智慧冰火兩重天現狀,AI當前呈快速發展態勢,AI公司產品定位應當回歸初心,能夠切實幫助患者。醫療人工智慧能夠順利落地需要AI公司懂一點醫學,醫生瞭解一些AI。胡紅傑也表示現代醫學經歷數百上千年發展,人工智慧不可能迅速取代醫生,醫學是複雜的,當前人工智慧應用目前應用病種還非常有限,還需要時間逐步完善。

英偉達生命科學首席架構師餘昶則引用了全球最大的IT 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的"技術熱門度曲線"模型Gartner Hype Cycle說,任何技術都有啟動期、上升期、低谷期等五個階段。醫療人工智慧技術完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醫療人工智慧接下來需要做更加細緻的工作。

(中國經濟觀察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