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工商社論》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美麗與哀愁

俗語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古老的諺語,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不只各行各業強烈感受到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衝擊,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同樣也要思考如何才是永續經營之道,甚至於政府治理也要承受更大的變革壓力。為了與時俱進,把握年度轉換的時機,好好規劃如何在新的一年抓住契機創新突破,因而也就更具真實意涵了。

依循這樣的理路,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在舉辦例行性的春酒時,不只吸引台灣重磅級的生醫產業大咖幾乎全員到齊。更值得玩味的是,春酒現場不只是同業之間的社交酬酢,而是圍繞聚焦於如何結合產業界、醫界和政府部會,一起面對產業挑戰,把台灣大健康產業的推動規模、層級、聲勢擴大,一次打響台灣品牌。

談到生醫結合科技的發展策略,在台灣固然是生醫產業界最為關心的焦點議題。而客觀來講,多年來政府公部門的關注與支持,也算是有目共睹。包括擘劃設置南港生技園區,集結上中下游,形成國家生醫廊帶;制訂生技條例,便於產業募資;在2009年促成兩岸簽署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以加速臨床收案並擴大市場。而2016年蔡總統上任後,將發展生醫產業,納入新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之中,形同鋪好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康莊大道。

儘管這些年來,台灣在生醫產業的發展,儼然已經浮現美麗的前景,但事實真相,和業者的切身感受,卻似乎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根據具體的數據,台灣生技產業歷經多年累積,已有17項新藥成功上市,6項獲得國際認證,以及49項高階醫療器材獲得美國FDA上市核可。然而,檢視台灣生醫上市櫃企業的市值,卻從2015年底的1兆1,538億元的最高峰,衰退到2018年底只剩下8,404億元。也就是說近三年,平均每家生醫產業的市值下跌了將近四成。無怪乎業者看到的只是哀愁,產業的美麗前景仍在虛無飄渺間。

進一步探討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所浮現的特異現象,關鍵自然在於先是2012年發生的宇昌案,被當成選舉攻防話題而重傷產業。繼而2016年的浩鼎事件,不只賠掉了一位中央研究院院長,更致使投資者迴避,讓生技產業募資的難度雪上加霜。

經歷這樣的慘痛案例,在春酒宴上就有業者代表語重心長的指出,政府不能動輒就把業者扣上違法的帽子。而一旦進入司法審判程序,至少要三年才能結案,讓產業的發展受困。因而除了指出政府司法改革必須加速,而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的法規要一致,不能多頭馬車,否則扶持生技產業的成效就難以彰顯。

關於業者的心聲,不論是跨部會各自為政,或法令規範之間的出入讓業者無所適從,其實不只是發生在生技產業領域。涵蓋在5+2創新計畫的其他產業,同樣各有一肚子的苦水,讓業者只能在美麗與哀愁間擺盪浮沉。

然而,台灣如果無法跳脫這樣的輪迴甚至是宿命,各行各業先不談創新發展,光是想要自保,守住現有的一畝三分田,客觀來看只怕會愈來愈困難。其中的關鍵,自然是因為外在的環境實在變化太快,新科技所帶來的破壞性創造,將讓跟不上腳步的業者,成為首當其衝的「被破壞」者。

還是回到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老話新解。生技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只我們注意到,更是國際間的熱門話題。譬如,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年初就把「人類健康福祉」列為未來關注的四大焦點領域之一。而微軟的比爾.蓋茲,更在最近預言「2019十項爆炸成長新科技」,其中與醫療生技有關的項目就包括預測早產兒技術、藥丸型腸道探測器、客製化癌症疫苗、手環上的心電圖,以及更人性化的AI助手等五項。

而在工研院發表的「探新機:科技亞洲產業創新」調查報告中,包括奈米生物感測、3D器官列印、基因療法、細胞再生醫學和個人醫學等五項生命科技領域創新發展,已被列入全球Top 30前瞻技術。凡此均足顯見,發展生醫科技,不只台灣重視,在已開發國家同樣也是熱門議題,而大型的跨國企業更是摩拳擦掌積極布局。台灣發展生技醫療產業,到底是會迎來「美麗新世界」,還是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哀愁」中,大家就走著瞧吧!

(工商時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