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醫能量發功 政府應速制定更彈性政策 整合資源、開啟雙贏
2012-07-02
[工商時報 記者 杜惠蓉 ]2012/07/02 生醫業能量續發光,繼醣聯、智擎、台微體投入的癌症新藥持續授權後,太景治療社區性肺炎的奈諾沙星也以1,400萬美元授權浙江藥廠,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我生醫業能量已出來了,2014年可望有新藥拿到藥證上市。 此際政府應制定更彈性的政策,整合資源,推動生醫產業打進國際競技場。 翁啟惠表示,日本由於決策太慢,在生技產業的布局上漸失優勢,新加坡是大量引進人才,但實際上內部產業的發展還未成氣候,韓國則是政府大力扶持,三星等大集團加入戰場,開發出新藥,而台灣生技業都是中小企業,小兵立大功模式,創造不錯彈性和能量。 翁啟惠指出,國內目前已有20個以上新藥進入美國FDA臨床,而太景、基亞生技的新藥也可望打進大陸,東洋集團的布局十分穩健,原料藥的神隆等公司國際競爭力強,杏輝與旗下的杏國低調投入新藥開發,也將陸續開花結果,另外像浩鼎、瑞華的新藥開發相當具利基,中天在保健食品和新藥開發也有優勢,快的話2014年台灣應有新藥可獲認證上市。 翁啟惠說,整體來看,台灣的生技產業是不用怕韓國,也不需要像電子業必須要聯日、美去抗韓,但政府應趁著生技產業能量要爆發時,應祭出更優惠的政策,讓生技產業能吸引更多專利、行銷、法律等人才,俾以進軍國際舞台。 翁啟惠認為,華人人口高占全球四分之一,其市場潛力值得兩岸生醫業界共同開發,在太景授權與浙江藥業策盟模式,是很好樣本,兩岸應在醫藥衛生協定下,以ICH和GHTF架構下合作,開啟雙贏機制。 基亞生技董事長張世忠表示,這次波士頓的北美生技大展,台灣參展已有顯著進步,但還不夠「吸睛」,主要是規模不夠聚焦,內容可更豐富,讓台灣生醫產業名號可更響亮。 張世忠認為,未來十年,台灣生技產業將面臨的態勢是:政府必須正視人才流失與喪失競爭力的事實、來自全球與亞洲鄰近國家的激烈產業競爭、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價值鏈的定位更明確、亟需引進更多的上游案源以豐富研發產品線、國內研發成果將陸續對外授權產生經濟效益。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認為,台灣生醫公司規模都很小,絕大部分都靠研發起家,也沒有財團支持,本身資金就十分欠缺下,為了吸引人才和回饋高階專業人員、顧問、獨立董監事和技術投資人,應修法讓他們也可以擁有認股權證。 另外,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師長曾惠瑾則建議,針對跨國業務經營活動的報酬重複課稅,也應消弭,才能吸引更多的策盟合作案。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