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月登場 國際大咖把脈 台灣應鼓勵創新,有效執法;股價估值過高,導致國際創投卻步...
2016-07-21

【工商時報  2016-07-21  記者杜蕙蓉】

『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BBA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為生技月拉開序幕!國際生技A咖認為,市場規模大小不是關鍵因素,台灣應鼓勵創新,有效執法。目前生技公司股價估值過高,導致國際創投卻步;醫療雖為強項,政府和產業卻很保守,且法規核可時間太長,而喪失利基。

國際最大生技創投維梧資本(VIVO)創始人之一的英葛明博士(EDGAR G. ENGLEMAN)表示,台灣的最大強項就是醫療,但產業與政府卻相對較為保守,他觀察到台灣許多藥物的發展,臨床一期都是在國外完成,台灣才接手二期或三期研究,其實如果做更好的臨床試驗,則應該從最初的研發著手。

他認為,亞洲人口和老年化紅利,讓台灣處於不錯的位置,台灣應擅用具備的科技產業優勢,結合生醫業,跨足精準醫療創造利基。

連續三年參加生技展的國際知名生技媒體BIOCENTURY總裁大衛佛羅斯(DAVID FLORES)認為,國際資金需要能流動的資本市場,台灣生技不少公司股價估值過高,加上資本市場規模小,造成資金在台灣流動性低,影響國際投資人或創投的興趣。他建議,台灣未來除應鬆綁早期臨床試驗的法規,資本市場也應該要國際化。

另外,曾在APEC的相關會議上,與總統蔡英文有所接觸的美國BIO資深副總喬瑟夫.戴蒙(JOSEPH DAMOND)更是語重心長對台灣提出很多建言 

喬瑟夫.戴蒙說,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在新興國家評比已躍居第三,可見市場規模大小並不是關鍵因素,而是要有完整的法規制度和創新研發能量,IP的保護也必須確認是全球領先。如果台灣可以協助全球公司解決大中華地區的法規核准問題,就可以超越其他國家。

他表示,台灣在臨床試驗、科學研究、法規核可品質、資金與健保制度上,相對其他國家具備優勢,但人才流失、法規核可的時間長、公司規模小,以及保險給付單位將重點都放在成本控管,可能限制頂尖療法應用,卻是阻礙產業的發展,而IP智財雖有完整保護,卻欠缺有效執法,而喪失利基。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