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ASCO兩項研究探討腦癌液體活檢可能性
2020-06-03

大腦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論腦中的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一旦壓迫到任何部位,都會造成人體不同功能的損傷。如今,腫瘤學家正在繼續研究液體活檢技術,希望為腦癌和腦轉移瘤患者提供更精準且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他們近日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線上年會上公佈了這方面的進展。他們發現了一些變數,受到這些變數的影響,只有部分腦轉移瘤患者才能通過液體活檢成功進行基因分型。另外,他們也確定了游離DNA分析在監測治療反應和評估患者預後方面的價值。

過去的研究表明,腦癌是液體活檢領域的難題。考慮到從大腦中獲取樣本比其他組織更困難也更危險,液體活檢為人們帶來了一線曙光。然而,它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研究發現腦腫瘤將DNA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和數量都遠遠低於其他癌症。

膠質母細胞瘤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Stephen Bagley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的最新成果,如何利用游離DNA水準為腫瘤醫生提供治療應答和預後資訊,以説明他們調整治療方案,實現更準確且更有效的治療。

研究團隊去年曾發表了他們的初步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血液中的游離DNA(cfDNA)濃度越高,則無進展生存期越短。而迴圈DNA的峰值似乎與疾病進展有關,甚至可以幫助預測。

根據Bagley的說法,儘管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異質性癌症,但MGMT啟動子的甲基化狀態可作為生物標誌物,説明腫瘤學家預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大約40%的患者出現MGMT啟動子甲基化。這部分患者採用標準放療和替莫唑胺化療的效果較好。

不過,Bagley認為,MGMT檢測存在一些限制,各個機構的檢測方法有差異,且缺乏標準化臨界值。同時,他們之所以選擇測定游離DNA的濃度,而不是迴圈腫瘤DNA(ctDNA),是因為血腦屏障阻礙了腫瘤DNA進入大多數患者的血液迴圈。

於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團隊開始測定游離DNA的濃度。利用最初41名患者的資料,他們得出了cfDNA濃度的臨界值。基於該資料,他們可以判斷哪些患者將超出無進展生存期的中位數,而哪些患者將達不到。

Bagley及其同事此次展示了另外61名患者的研究結果。當研究人員利用這個臨界值來分析驗證佇列的血漿樣本時,他們發現它的確能夠預測預後。對於cfDNA較低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的中位數為7.3個月;相比之下,cfDNA較高的患者則為4.4個月。cfDNA較低患者的總生存期為13.4個月,而較高患者為12個月。

之後,研究人員又對兩個佇列的102名患者進行分析,看看血漿cfDNA水準與MGMT啟動子甲基化組合後的預測效果。“MGMT啟動子被甲基化且cfDNA濃度較低的患者在所有患者中表現最佳,無進展生存期的中位數為13.6個月。其他所有患者,無論其MGMT甲基化狀態如何,無進展生存期都只有4-5個月,”Bagley說。

最後,研究小組還探討了在其他時間點測定cfDNA的濃度是否可為腫瘤學家提供更多可行動的資訊。“如果基礎的血漿cfDNA濃度在膠質母細胞瘤中具有預後價值,那麼在放療或化療完成後,血漿cfDNA的濃度可能是更準確的結果預測指標,”Bagley說。

這項探索性分析僅僅包含24名患者。研究人員比較了治療後cfDNA濃度的高低是否與12個月的總生存期相關聯。利用大約17 ng/ml的臨界點,他們發現能夠預測12個月的生存期,其曲線下面積(AUC)為0.87。

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Keith Ligon就賓大的研究成果表示,研究人員需要嘗試解釋預後較差的腦癌導致患者血液中游離DNA增加的機制,以及影響這一過程的因素。

除了測定cfDNA的整體濃度,Ligon認為另一種辦法是完全放棄血液,而是從腦脊液(CSF)中獲得液體活檢樣本。儘管與血液相比存在安全性的缺點,但Ligon認為大量證據表明,腦脊液中的迴圈腫瘤DNA(ctDNA)比血液中的更容易檢測。

他補充說,之前的研究發現,腦脊液中的ctDNA水準越高,則患者生存率越低,這與Bagley的研究結果類似。不過,他認為研究人員必須找到提高敏感性的方法,以便讓這種方法適用于大多數的患者。目前只有大約50%的患者腦脊液中可檢測到ctDNA。

轉移性腦腫瘤

在另一場演講中,中國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探索的是類似的問題,不過對象是非腦癌擴散到大腦的轉移性病變。他們具體討論了一些表型特徵,這些特徵有助於預測是否可從患者的腦脊液中檢測到ctDNA。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陳麗昆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獲取患者腦脊液樣本並非沒有風險,因此如果能夠預測腫瘤醫生該從哪些患者身上採樣,那將是有好處的。“需要精確選擇合適的患者,以便最大程度提高檢測效益,”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李美辰說道。

在這項研究中,陳麗昆教授領導的團隊從67名患有腦轉移的肺癌患者中獲得了腦脊液樣本以及匹配的顱外組織或血液樣本,並對425個癌症相關的基因進行了測序。他們還測定了臨床因素對是否能檢測到ctDNA的影響,包括年齡、性別、腫瘤大小、病灶數量以及病灶與腦室之間的距離。

研究人員從該佇列的39名患者中檢測到ctDNA的體細胞改變。他們的分析表明,CSF ctDNA檢測與多個特徵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包括顱內病灶大小、最大病灶與腦室之間的最短距離,以及所有顱內病灶與腦室之間的最短距離。對於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患者,檢測率也呈現較高的趨勢。

當研究小組開展額外的統計分析時,他們發現將病灶大小與最大病灶-腦室距離這兩個因素相結合,可以得到最佳的預測能力,曲線下面積(AUC)為0.76。利用這種模型,他們可以將腦脊液中ctDNA的檢測率從58%提高到83%。

(生物通)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