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專家傳真》搶救台灣競爭食力
2014-09-11

臺灣以美食聞名國際,然而近年來,臺灣食安事件不僅肇因不同以往,如骨牌效應直接與間接地衝擊產業供應鏈的每一環節。2013年10月與2014年9月之食安事件,卻皆與飲食中不可或缺之油脂類相關。觀察IT IS之臺灣營養保健食品銷售歷年成長率發現,2011年5月塑化劑事件後,同年6月成長率衰退14.48%;繼2013年五月毒澱粉事件後,同年6月之成長率衰退7.49%,負成長維持至同年7月。

臺灣尚無針對每次食安事件之回收經濟損失估計,但美國過去因食安而回收之損失總額最高達3.5億美元。由於食品供應鏈已全球化,B2B間之原物料採購項目多且雜,企業自主把關食安能力相對有限,倘對供應鏈之末端逐一抽驗,人力與時間難符經濟效益。有鑑於此,個人提出幾點建議,希冀有助臺灣重拾競爭「食」力。
其一,將食安把關機制提升至國家層級。參考美國2011年制訂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FSMA),從法源自上而下認知食安之重要性,由FDA肩負大部分之把關責任。建立完整機制,且與地方衛生機關成為密切合作之夥伴關係,以防範供應鏈中較薄弱之環節,如刻意攙假;並建議引用物聯網概念,向下垂直整合現行各自獨立之食品履歷回溯系統(B2C),交集出國家層級之DATA POOL(B2B),俾便主管機關管理與企業間運用。

其二,研究十大死因與食安之相關性與因果關係強度,是否更甚於以往所認知之三高飲食。臺灣十大死因之惡性腫瘤,從1986年自第二名晉升為第一名至2013年;其中原佔癌症死亡原因第五名(1991年)之結腸直腸癌,在1996年攀升至第三名持續維持至2013年。此外,有些人遵奉健康飲食與生活,卻罹高膽固醇血症或癌症,相對於過往所認知之三高飲食,則攙假之食品,是否可能更容易導致體內產生更多自由基致癌?值得研究其相關性與因果關係如何。另建議外食族之飲食行為亦應納入「臺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之目標對象中。

其三,企業以社會行銷(SOCIETAL MARKETING)為永續經營之本,考量消費者之長期利益,提升價值與顧客忠誠度:企業經營策略中,除了成本導向(COST LEADERSHIP)外,另有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而企業所追求者為成本與價格之間的利潤區間,提高消費者之願支付價格(WTP)在於「價值」(VALUE BASED PRICING),則可不必一味追求低成本(COST BASED PRICING)而對品質有所取捨;因差異化產生之價值,絕對超乎低成本獲利模式。

其四,民眾改變對食物口味與口感之過度追求,復以自體健康抵抗外界之各種未知之汙染源。飲食對口感與口味的過度追求,變相鼓勵了業者使用人工添加物;而不只是食安,環境汙染或細菌/病毒等皆威脅健康,因此養成健康之均衡飲食與生活習慣,鍛鍊身體之免疫與代謝力,以抵抗未知之健康變數。

政府政策與整條產業價值供應鏈間,任一環節皆具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影響力,實不容小覷。《漢書.酈食其傳》中,先於「而民以食為天」之前的乃是「王者以民為天」,顯見國家政府之於食安之舉足輕重角色,建議由政府為最上游著手擬定政策與相關法規之配套措施等基礎架構改變,對下則放眼教育改變企業及國民之知識、態度與行為,一同搶救臺灣競爭「食」力。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