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題
聯新國際×緯創醫學》從打呼切入!工程師聯手醫師,零接觸助攻睡眠治療
2025-09-04

86%成年華人睡覺會打呼,卻很少人知道,長期下來可能間接造成慢性病。10年前開始投入毫米波的緯創醫學科技,研發出非接觸式感測器BestShape VS,能偵測人體呼吸與心跳,精準度超過九成。本身也是打呼一族的聯新名譽院長吳清平,是臨床關鍵推手。


架在床邊的BestShape VS,可在不接觸人體的情況下,偵測呼吸中止症。(緯創醫學科技提供)


「我的孫子都說:『阿公在客廳打呼很大聲,』但我自己根本不知道!」聯新國際醫院名譽院長吳清平苦笑著回憶,自己從當兵退伍後體重逐漸增加,隨著工作日益忙碌,從當年的68公斤一路到最高95公斤。但吳清平並不知道,原來是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作怪。

嚴重打呼,易誘發疾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患者本身無感、卻令枕邊人十分困擾的疾病。它不僅影響患者家人,更容易讓患者罹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症。由於當前各地醫療院所的睡眠治療病房有限,患者往往得排隊許久,才能得到治療。吳清平站在醫療第一線,就有深刻感受。

他體會到台灣睡眠醫學的一大痛點:華人成年人約有86%睡覺時會打呼,但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個需要就醫治療的疾病,長久下來,會間接造成更多人罹患慢性病。

於是,當緯創醫學科技帶著革命性的創新技術找上門,吳清平從自身經驗,聯想到龐大的臨床需求契機。

經過聯新醫院輔助3年,緯創醫學科技的「BestShape VS零接觸睡眠檢測服務」技術精準度躍升至90%,有機會成為智慧醫材投入台灣臨床睡眠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不需人體配戴,就能測出呼吸中止症

緯創醫學科技的故事始於2015年,當時,台灣各電子大廠都會派人到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技術交換;緯創帶回來的,是一項看似神奇的毫米波(mmWave)雷達技術,不需要在人體配戴感測器,只要透過毫米波,便可偵測人體的呼吸心跳。

「我們團隊本來就是專門做無線射頻出身的,」緯創醫學科技產品經理黃郁菂回憶:「2015年從MIT交換回來後,我們發現竟然可以非接觸式偵測到人的呼吸心跳,於是有了產品的雛型,」緯創醫學科技團隊隨即著手研發,直到2019年,才推出第一個產品。

當時緯創醫學科技團隊首先選擇的是新生兒市場,因為新生兒皮膚尚未發育完成,又需要時時關注其生理徵象,非接觸式感測器自然是最好的方法,也奠定緯創醫學團隊初步開發的信心。

接下來,緯創醫學科技與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展開合作,是這項技術從創新到突破的轉捩點。

身為胸腔內科權威,當劉文德看到這款儀器不用接觸人體,便可完整記錄一個人從瀕死到宣告死亡的呼吸波形,令他十分震撼。於是在雙和醫院的睡眠中心,緯創醫學科技開始將BestShape VS感測器的數據,與標準的PSG(多功能睡眠檢測)儀器進行比較,精準度逐步從七成提升到八成。

接著在2022年,緯創醫學科技再拜訪聯新醫院,希望與睡眠醫學權威吳清平合作,將這套技術的精確程度推向更高層次。


緯創醫學科技團隊透過產學醫合作,提高智慧醫材技術能量。(緯創醫學科技提供)

睡眠權威從質疑到大力相助

「吳院長還滿嚴格的,一開始他聽到,還不太相信這套技術,」黃郁菂坦言,起初吳清平對這項技術持保守態度,畢竟,傳統PSG檢測要在病人身上貼十幾條線,分別測量腦波、眼動、肌電圖、心電圖、呼吸氣流等多項指標;而緯創醫學科技的目標,是讓毫米波雷達技術的感測器對入睡的患者發出訊號,就可達到接近專業醫療儀器的檢測效果,並取得智慧醫材認證。可以想見,緯創醫學科技的挑戰極大。

「我們大概在這邊做了一個月,蒐集約30位病人數據,比較PSG跟我們設備的精準度,當時(準確率)就已經達到80%,」黃郁菂說,這個結果,讓向來嚴謹的吳清平刮目相看。

吳清平自己既是醫師,也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他坦言,導入智慧醫材對臨床睡眠治療至關重要,因為當前,傳統的睡眠檢測方法正面臨嚴重的資源瓶頸。

他指出:「現在排睡眠檢查,常常要等一年半,我們這邊最快也是兩個月。我的病人看診完,要等兩個月才會再見到我。我想,哪一科都沒有這種醫病關係吧……。」

他示警,漫長等待除了影響醫病關係,更會延誤治療時機;畢竟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多半也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甚至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因此能否早期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攸關病患整體健康。

緯創醫學科技的非接觸式技術,恰好解決了這個痛點。「病人只要躺在床上,照常睡覺就好,我們就透過儀器持續蒐集資料,」黃郁菂說,「對技師來說,我們的試驗器材絲毫不會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

令人驚訝的是,這套設備的便利性遠勝過現有儀器。吳清平記得,最初看到設備時的第一個念頭是:「病人蓋著一層被子,難道不會影響結果嗎?」實測結果證明,毫米波雷達在距離150公分範圍內,可以穿透被子,精確偵測病人的呼吸和心跳狀況。

更重要的是,這套技術為居家檢測開啟了可能性。吳清平透露:「病人可以在家裡,就像平常一樣睡覺,也不會有任何不適感。」

「我們現在大概試了十幾個病人,效果出奇得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移動設備時,仍需要手提一個箱子,」吳清平半開玩笑道。

分組比賽、密集溝通,拉高精準度

在改善演算法方面,緯創醫學科技採用了創新的競爭機制。「最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嚴重、全民居家那時候,我們是兩組演算法團隊在比賽,一個是用傳統的,一個是用神經網路,」黃郁菂解釋:「每兩週較量一次,看誰的精準度比較高。」過程中,劉文德與吳清平率領睡眠醫療團隊,定期空出時間和緯創醫學科技開會,密集給予專業指導,有助推進研發。

「原始訊號就像聲波的波形,研發人員不太了解各自意義是什麼,這時,吳院長和其他醫師憑藉著專業,三兩下就告訴我們這可能是何種呼吸型態,當下就讓我們做正確的分類,進而調整演算法,」黃郁菂說。透過這段期間密集「練功」,緯創醫學科技團隊才能成功將精準度提高到將近90%水準。

醫院不只是臨床場域,更是改良幫手

聯新醫院對這項技術叩關智慧醫材的貢獻,遠不只提供臨床場域,更在改良檢測技術過程中多方指導,扮演關鍵角色。

由於智慧醫材臨床驗證的過程,需要大量樣本數、兩間醫院的臨床數據,聯新醫院與雙和醫院的雙重驗證,為緯創醫學科技技術的可信度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商業模式上,緯創醫學科技也展現創新思維。傳統PSG設備的建置成本每套高達300萬元,還需要醫院內的專屬空間和夜班技師操作儀器,「以前都說做睡眠中心其實是虧錢的,你怎樣都沒辦法翻本,」黃郁菂分析。

相比之下,緯創醫學科技將這套設備採租賃制和訂閱服務模式,分期攤提建置費用,降低醫院的初期投資門檻,讓成本更合理,也提高醫院採用意願。

打造醫療物聯網,未來在家就能測

「你如果要把病人從家裡拉到醫生面前,那個過程存在太多障礙,」吳清平指出睡眠醫學普及化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打呼紅綠燈」概念——透過簡單的風險分級,讓民眾了解自己的睡眠健康狀況。

他更描繪未來藍圖,結合緯創醫學科技技術與聯新醫院的「鼾聲AI」分析系統,打造一個覆蓋白天與夜晚的全方位健康管理平台,「白天跟晚上結合起來,變成一個真正亞健康的數位化醫療物聯網。」

MIT的技術種子,到台灣醫院的深度孵化,緯創醫學科技與聯新醫院的合作,不僅創造了技術突破,更為台灣智慧醫療產業走向世界,提供了產學醫合作的成功範例。

正如吳清平所說:「變胖不是愛吃,是你的身體缺氧。」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醫學洞察,正是推動這項創新技術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製作人/吳芸汝 特約記者/周岐原 責任編輯/王儷華)


【趨勢專題】從試驗到市佔.智慧醫材關鍵推手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 2025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