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題
北榮×鉅怡》全球首創測心率「魔鏡」 跨科參與臨床,數據量超越國際大廠
2025-09-09

照鏡子就知道血壓心跳!台灣新創鉅怡智慧開發的FaceHeart Vitals,用一般鏡頭搭配AI判讀,零接觸就能取得人體生理數據。不但通過FDA認證,還兩度在CES獲獎。參與臨床試驗的北榮是關鍵角色,巧妙融合看診與試驗,衝高數據量,還堅守高品質。


FaceHeart Vitals實現用一般鏡頭影像測量心率的技術。(北榮提供)


只要站在鏡子前不到一分鐘,這面鏡子就會顯示你的血壓、心跳、壓力指數,甚至心律不整的風險,準確率達到90%。這不是科幻電影情節,而是台灣新創公司鉅怡智慧(FaceHeart)開發的AI影像式生理資訊量測軟體FaceHeart Vitals已實現的技術。

2023年,鉅怡正式以FaceHeart Vitals取得FDA認證,是全世界第一個用一般鏡頭影像測量心率的技術。

今年初,鉅怡就憑著這款產品在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再度奪得創新獎,這已是該公司第二次獲此殊榮,更是在3000多款參展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僅有5項獲獎產品之一。

今年8月底,鉅怡獲《富比世亞洲》(Forbes Asia)評選為亞洲100大潛力新創之一,《富比世》指出鉅怡的特色:「專精於運用人工智慧,進行非接觸式生命徵象測量。」

成立至今不到10年,鉅怡已成為台灣智慧醫材廠商要角,生策會特別訪問鉅怡共同創辦人鐘孟良博士,以及協助鉅怡進行臨床試驗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李偉強、健康管理中心科主任張世霖,談鉅怡的發展之路,及對台灣智慧醫材廠商的第一手觀察。


FaceHeart Vitals的推手,中至右為北榮副院長李偉強、健康管理中心科主任張世霖、鉅怡共同創辦人鐘孟良。(北榮提供)

充分結合看診專業與臨床試驗流程

鉅怡智慧的故事始於2012年。當時,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教授吳炳飛正在研究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具挑戰性的技術:如何用相機鏡頭,測量血色變化的訊號?

這項技術的核心概念是根據AI人臉辨識技術,以一般VGA規格(640 x 480畫素)鏡頭取得人臉光訊號,進而取代傳統的血壓計、血氧機,從影像直接判讀生理資訊。期間,技術開發幾經波折,隨後,團隊便將焦點轉向醫療照護領域。2019年,鉅怡獲聯發科A輪投資,正式踏上商業化之路。

鐘孟良指出,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準確率,北榮醫療團隊功不可沒。他回憶:「我們都是技術、工程出身,醫療相關的細膩問題,院方會解釋:『這種病的波形是長這樣,某些圖像可能意味著病人疑似還有什麼疾病,』我們收穫真的非常大。」

李偉強笑稱:「我就是在後面幫忙,盡量讓大家把事情做好。」回顧臨床試驗過程,李偉強負責調度資源,讓張世霖及整個醫療團隊能全力支援臨床試驗工作,他協調出診間隔壁的房間,當張世霖發現病患有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症狀,會解釋並徵求病人同意,請患者到隔壁空房進行臨床試驗,減少病患頻繁走動的困擾。

這種做法,巧妙地融合了看診與臨床試驗兩項任務,由於是醫生詢問,而且採非接觸性檢測,完全不會碰觸病患身體,只需要為臉部擷取影像即可完成,大大降低了病患的心理負擔,因此,病患參與意願極高。「病人對於這個新儀器接受度普遍比較好,只要我們解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不願意,」張世霖笑說。

嚴控數據品質:以儀器、抽血比對結果

鉅怡之所以能夠拿下FDA智慧醫材認證,除了病患數量達標,臨床試驗的數據品質也是關鍵之一。

北榮為此特別下功夫整合流程,在執行臨床試驗時,由45台不同品牌的手機,以及日常看診應用的心電圖儀器,同步蒐集受測者的數據,還有部分受測者會抽血,交叉比對影像數據和血液檢體數值,避免不同手機的設定影響拍攝效果,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此外,北榮團隊還協助解決了技術上的細節問題。例如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如何維持測量穩定,他們特別提供額外的空間,讓鉅怡團隊能在不同的光源環境中蒐集數據,讓產品在各種實際使用場景都能保持準確。

把關數據品質特別嚴謹,是張世霖的堅持。他強調:「我們希望,這項智慧醫材未來對臨床治療有幫助,所以我們的收案品質,在敏感度和專一程度上應該達到最好,不能有不正確的數據進來,尤其要減少偽陽性的數據,如果有錯誤數據進來,會把原本整鍋的數據弄亂掉。」畢竟,如果智慧醫材一直誤發警訊,勢必會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也降低病人的信任度。他仔細審核,讓鉅怡得以提高數據精準度,也確保了AI演算法的訓練品質。

擴大數據池:邀跨科別患者參與

FDA認證路上,鉅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蒐集足夠多樣化的病例。鐘孟良解釋,FDA要求,不同年齡、性別、種族,以及各種不同疾病狀況的受測者都要納入研究。這時,李偉強和張世霖便展開跨科合作,尋找各種特殊病例,包括阿茲海默、巴金森氏、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患者,邀請他們參與臨床試驗。

「這時你需要的病例,多半不是熟識醫師負責範圍,」鐘孟良指出,「張主任四處去各科請託好朋友來協助,試驗才能繼續走下去。」

張世霖為這次臨床試驗跨越科別、多方嘗試,北榮的努力,讓鉅怡的臨床數據遠遠超過競爭對手。鐘孟良自豪表示:「以心跳認證為例,我們取得將近500多位病例,都是有北榮認證過的;在呼吸的部分,我們也贏過國際大廠,因為我們受測試人數,是他們的4.5倍之多!」

最大市場在家庭,實現健康管理隨手做

對於這款智慧醫材的未來發展,李偉強有一番獨到的市場洞察。他認為,最大市場不在醫院,而是潛藏在一般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

「以我看,這個技術將來最主要機會不是醫院裡面,而是醫院外面,」他表示,這種「生活化」的健康監測概念看似前衛,但正是鉅怡技術的核心概念所在。它不需要特殊的醫療環境,不會造成身體不適,也不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實現隨手做健康管理。

從交大實驗室的技術研發,到獲得FDA認證,如今正要走向國際舞台,鉅怡在北榮醫療團隊的深度合作與支持下,成功展現了台灣在AI醫療領域的技術實力,更證明了產學合作在智慧醫材產品上的巨大潛力。這面「魔鏡」背後的故事,正是台灣智慧醫療產業走向世界的最佳寫照。

(製作人/吳芸汝 特約記者/周岐原 責任編輯/王儷華)


【趨勢專題】從試驗到市佔.智慧醫材關鍵推手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 2025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