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生策年會聚焦全球生醫產業未來趨勢,經濟部長郭智輝進行專題演講,針對美國近期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深入剖析台灣產業所受影響,並提出前瞻的應對之道。他認為,新政策雖帶來挑戰,但同時也為台灣醫療生技產業提供拓展全球市場的重要契機,呼籲業界放眼全球80億人口的健康需求,打造真正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台灣生醫產業。
2025生策年會,經濟部長郭智輝發表「美國新關稅下,台灣產業政策/生技產業發展方向」專題演講。
生醫產業迎全球新契機,善用台灣優勢走出關稅衝擊
美國川普政府啟動新一波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動盪。郭智輝坦言,台灣包括扣件、手工具、水五金、汽機車零組件、工具機與機械在內的六大傳統產業,將面臨最直接的衝擊,「這些產業毛利率低、庫存消化速度慢,受關稅衝擊較大。」
至於備受關注的醫療生技產業,郭智輝提出數據表示,2024年台灣輸往美國的醫藥產品總值高達10億美元(新台幣332億元),約佔醫藥出口總量的30%。目前藥品雖暫獲關稅豁免,但大部分產品為學名藥,價格低廉、競爭激烈且移轉產地困難,未來恐受關稅波動影響更甚。醫療器材則即將面臨32%的高額關稅壓力,儘管目前有90天的暫緩期,但長期成本的上升恐將削弱國際競爭力。
儘管如此,郭智輝仍對台灣醫療生技產業抱持樂觀看法。他認為,台灣擁有世界頂尖的半導體技術與資訊通訊科技(ICT)整合能力、豐富而完整的醫療大數據、與國際法規高度接軌的制度環境,以及成熟完善的生醫產業聚落,這些優勢在國際市場中有無可取代的競爭力。他建議業界善用這些資源,在台灣研發、赴美國設立生產據點,或透過投資併購等手段,全面布局全球供應鏈,「台灣企業不該只將目光侷限於國內市場,全球80億人口的健康需求,都是我們可以經營的事業。」
與傳統產業相比,郭智輝認為半導體和AI伺服器等高科技產業,透過全球性的產能布局與彈性調整,能更有效地因應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成本壓力,這正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最大優勢。
郭智輝部長呼籲:台灣企業不該只將目光侷限於國內市場,而是要放眼全球。
「境外關內」與「境內關外」雙軌並行,開創國際健康旅遊新藍海
為進一步推動台灣生醫產業的國際化,郭智輝提出了「境外關內」與「境內關外」的雙軸發展戰略。「境外關內」透過大企業帶領中小企業,積極拓展全球供應鏈布局,例如經濟部已在捷克、日本福岡設立台灣貿易投資中心,後續更計畫進一步在美國及東南亞設點,以拓展全球版圖。
在「境內關外」方面,郭智輝建議在桃園航空城建設立AI智慧健檢中心,提供轉機旅客在60至90分鐘內完成快速健康篩檢,吸引國際旅客前來台灣,進一步推動深度健康旅遊及醫療觀光。「我們不希望外國旅客只是來轉機,更期望他們能留下來體驗台灣特色的藥膳養生餐飲」,郭智輝補充,業者可以推動藥膳料理包出口,塑造具台灣特色的健康餐飲國際品牌。
經長:台積電是美國科技復興關鍵,台美合作前景樂觀
面對市場憂心忡忡的關稅議題,郭智輝以美英貿易協議為例指出,美國對友好民主國家的關稅政策往往相對寬鬆,實際豁免的機率相當高。他認為,以台灣與美國長期穩健的夥伴關係來看,未來實質衝擊並不會太嚴重。郭智輝也強調台積電的戰略地位,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已成為美國科技復興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美國若希望科技再度偉大,沒有台灣是不行的。」
目前政府已經積極提出因應措施,郭智輝舉例,包括對美談判降低關稅影響、930億元的產業支持計畫、中長期經濟發展藍圖,以及協助台商調整海外生產基地、深化台美產業合作等多項具體行動。未來,台灣將持續深化與民主國家的經貿合作,以更靈活快速的反應力,成為國際品牌與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戰略夥伴。
郭智輝進一步補充,美國與日本雖然科研實力強大,但落地商業化能力相對薄弱,台灣的強項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口,「我們雖然0到1的創新能力較弱,但從1到100的落地製造非常強,畢竟台灣製造業過去從OEM到EMS的實戰經驗豐富。」他總結,「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是未來台灣品牌在國際舞台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策略。(完整簡報點此觀看)
【2025生策年會】專題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