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首屆兩岸生技新藥產業合作論壇發功 台灣生策會、中國藥促會 簽署3協議
2014-11-11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報導】

「第一屆兩岸生技新藥產業合作論壇」昨(10)日登場,在生策會、中國藥促會發功下,簽署三項包括國際法規協和、創新協發對接平台和擴大國際合作協議,初步以國內台大、榮總、三總和長庚醫院,大陸協和、瑞經、中山和北大附屬醫院的「4+4」臨床相互認證,創造合作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台灣新藥創新能量逐步發光,也累積資本市場資源,晟德集團將併購荷蘭藥廠計畫,昨晟德董事長林榮錦也在論壇中證實將以1.2億美元收購海外藥廠,並將於今(11)日下午公布。

有鑑於兩岸醫藥合作,官方進度「零進展」,由民間團體生策會和中國藥促會搭橋合作則火熱上演,除了簽署協議外,也有38家兩岸創新藥公司進行11商談會。

生策會會長陳維昭表示,兩岸過去雖簽有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但企業間仍缺少系統性的平台和管道進行接觸,因此與中國藥促會簽訂合作,未來將一、結合兩邊產業需求、推動協議有關新藥臨床研發和國際法規協合;二、提供兩岸醫藥企業創新研發之對接平台、促成合作案例;三、整合國際資源,擴大與國際生技醫藥組織之合作機會。

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光以中華民族同文同種的文化來看,醫藥創新交流的複雜性即可簡單化,而華人共同疾病新藥研發則是兩岸藥廠可以合作的項目。

不過,昨日的論壇中,生醫業者仍不免對兩岸合作的原地踏步不以為然,認為廠商必要找找信任的夥伴自行開拓。

晟德董事長林榮錦表示,兩岸經濟型態不同,政府在新藥的策略不同,台灣政府重興業,大陸政府重防堵,台灣企業想在大陸發展,重點是找到對的合作夥伴。由於專利有時間限制,一旦被中國主管機關卡住就會「瘋掉」,因此,應從小規模的案子開始嘗試。

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則認為,大陸市場的困難度很高,包括申請IND獲准耗時久,臨床上無法接軌,法規未百分百接軌美國、臨床倫理不一樣及生產等問題,都很困擾。像美國FDA一般送件IND後,只要30天沒回應代表就通過,在大陸可能要兩年,且往往是外的臨床試驗都結束了,大陸的IND卻沒通過,造成全球臨床的青黃不接。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