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杜奕瑾:融入軟體新思維 台灣醫療AI創新百花齊放
2019-12-12

資訊科技發展快速,至今已有錯綜且深層的技術與應用網路,無論是整合跨域人才的軟體創新,又或是醫療產業的數位轉型,融合了不同領域知識的創新創意,持續推動產業走向下一波技術與應用高峰。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表示,軟體創新與未來的商業生態,將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與應用發展,同時相當看好台灣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

智慧醫療:台灣AI未來極佳的發展方向

Taiwan AI Labs從智慧醫療、智慧城市、人機介面等3方面切入人工智慧應用,杜奕瑾認為醫療是創新產業的首選,可從歷史因素與醫院痛點等方向細說從頭。醫療人工智慧的重要元素包括具有創新思維與整合能力的軟體人才、明瞭資訊系統力量與可能解決哪些問題的醫療人員、健康醫療照護等醫事服務人才、長年收集且連續性的醫學資料庫如健保和電子病歷、廣大且聯結與整合快速的醫療物聯網供應鏈,而這些台灣都有。

另一方面,台灣的醫療可近性高,民眾小病也上大醫院,造成醫護人力不足,但若是能藉由資訊科技的力量,降低工作流程中可預測且高重複的任務,醫師能有更多時間關懷病人、減少誤診、降低護理工作的體能消耗,即能逐步提升醫療工作與服務品質。

軟硬思維不同 需要時間與產業共進

過去台灣科技產業在生產製造著力較重,如今軟體創新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然而兩者的思維有很大的不同。硬體製造由客戶訂單,確定產品品質,接著大量生產等元素所組成;在銷售價格無法立即上升的情況下,如何降低成本便成為各企業主的解決方案。然而,降低的成本可能轉嫁至員工薪資、產品原料等,而在創新與增加價值目標當道的現在,滿足產業創新的需求,也成為各團隊執行的目標。軟體創新在於創造新的價值,與客戶共同型塑新產業生態、新獲利模式,與過去搶到客戶就等於拿到訂單非常不同。

軟體的獲利模式在「使用跟生態」,從過去買硬體送軟體,轉變成「使用服務送硬體」的時代,硬體將成為切入市場的工具與載具,以及呈現使用介面的媒介。

創新技術成功產業化 才能孕育下一代生態

「台灣一直都有很好的軟體人才、學研能量、實驗場域。」杜奕瑾認為,過去台灣也開發出不少遊戲和搜尋引擎,但卻沒有成功產業化。另外,即便有國際人才想在台灣創新,卻沒有獲得產業的賞識,這也是過往創新的火苗無法有效成為熊熊大火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創新、整合、跨域思維上,不應該看Google等國際科技大廠做什麼就模仿,應該要從自己的領域專長出發,解決身邊的問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也是產業、國家、全球各國都有的痛點。實務上,技術是創新的底子,整合性思維更能夠協助技術解決場域問題、提出適切的落地應用。

(原始網頁, DIGITIMES蔡騰輝)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