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提升!醫:生物製劑改善8成病人的生活品質
2020-06-05

依臨床統計,臺灣異位性皮膚炎患病率逐漸上升,尤以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成天飽受發癢、脫屑、流組織液、皮膚角質化等之苦,嚴重者則終其一生都需要與疾病對抗。為幫助病人有效控制疾病,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集結全國皮膚科專家之力,發表最新版「2020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且去年放寬健保給付制度,大幅降低病人的經濟負擔。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在最新版治療共識中,參考歐美國家醫學會相關治療指引,提供科學化系統性的統整,訂定符合臺灣的治療建議,並加入了新型生物製劑療法的建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賴柏如則表示,新型生物製劑療法於去年12月通過健保給付,嘉惠更多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成人病人,而今年5月更拓寬適應症至12歲至17歲且體重60公斤以上的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病人,可為更多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重症女孩的心聲:我只想平常就好!

賴柏如醫師回憶道,自身最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16歲小女生,在5、6月炎熱天氣下全身包緊緊,並以口罩遮住臉部,甚至抗拒醫師檢查。女孩因長期受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再加上高中課業壓力變大,症狀加劇,甚至被迫放棄最愛的游泳。經評估討論後,建議該病人先以口服免疫抑制劑及照光治療控制,而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制度放寬,也讓病人也感到相當期待,並期盼有日能像同學一樣,過上「平常」的生活。

在「2020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中,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依嚴重程度分別施以不同的治療方針,初期病人建議以保濕劑為主,維持皮膚保水度,針對局部病灶可塗抹類固醇藥膏,如仍有癢感,則加上口服抗組織胺來改善;治療中期針對中度至重度病人則會加上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紫外線照光療法、短暫口服類固醇等治療方式,也會視病人嚴重程度,處方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可能會對肝腎造成較大負擔。值得注意的是,治療初期到中期皆屬拉鋸戰,病人需保持最佳戰力以持續對抗疾病。但往往也需在療效及副作用間做取捨。尤其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是對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性壓制,可能造成病人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提高。

新型生物製劑打破治療僵局!醫: 8成病人生活得以品質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也促成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的新型生物製劑療法問世,以打破治療僵局。新型生物製劑就如同接力賽中的決勝關鍵,善用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重要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也降低副作用的產生。朱家瑜補充說明,依研究顯示,有近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紅腫面積跟嚴重程度可改善75%以上;合併生物製劑與類固醇藥膏治療後,病人的搔癢問題最快能於2週時獲得明顯改善,且8成病人生活品質也有顯著提升。

(工商時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