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專家觀點/把握疫後優勢,2021年台灣新創該注意這個關鍵字
2021-01-08

⊙簡立峰/Appier.iKala獨立董事

數位轉型仍是新創重要課題,物流、線上教育及遠距醫療是動最快的領域,但需小心疫情控制住後,台灣「離世界最遠的時刻」。

2021年,新創公司最該注意的關鍵字還是「後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時代」。

因為疫情影響比想像中還久,對台灣新創來說,要想辦法發揮全世界唯一「受疫情影響最少」的優勢,這是千載難逢、但也不容易運用的機會。不管全球或台灣內需市場,數位轉型仍是最重要議題。

如果是立足台灣、服務已出海的新創公司,今年大概可以往前走不少。因為基地在台灣,整體心理壓力比較小。競爭對手如歐洲、美國等地工作者,現在壓力都很大,因為經營者不知道下一個感染者會是誰,整體氛圍相當不安。

拉到全球來看,疫情延續時間比想像中還久,對新創來說非常艱困,特別是資金運用得格外小心。

各國出入境困難,創投也很難做DD(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因應困局,創投大多選擇操作併購,許多歐美創投皆已展開全面性併購,只要新創原先底子不差,被別人併購也是一種擴張方法。

但在台灣比較少耳聞併購消息,雖然講起來有點殘酷,代表台灣新創還沒跨過能被併購的「門檻」。

數位轉型深化,雲端新商機崛起

台灣已經沒什麼不安的感覺了,非常難得,而且疫情的影響推定還會持續一年,甚至更久時間,要好好把握。

面向台灣內需市場,整體對於數位轉型需求是增加的。雖然數位轉型已經喊了很多年,但因為疫情,這次是玩真的。

這代表著有一個過去不存在的市場(數位轉型)出現了,雖然動能本來應該還要更高,但仍是好事,像是電商、線上教育、雲端、數位行銷科技、資安幾個領域,都是新創的機會,往這個方向走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以資安來說,大概會是未來幾年內需市場成長很快的領域之一,銀行的資安預算將愈來愈高,也必須遵守法規設立資安長;半導體業及電子業在2020年不時傳出被駭新聞,因此半導體、電子業資安預算也會增加。

另外一個角度是,過去台灣人才散落在全球,許多人回到台灣躲避疫情,我們有沒有機會把這些人才長期留在台灣,讓台灣新創圈更有活力?

這樣機會相當難得,每一家新創如果都能網羅一、兩個海歸人才,對未來發展都相當不錯。

疫情加速產業大轉變

全球「後COVID-19時代」驅動的數位轉型上,其中特別值得注意幾個領域:物流、線上教育、遠距醫療。

疫情讓大家都不出門,原先有點天方夜譚的機器人外送(非自駕車)趨勢會提前很多年,造成物流業大轉變。

線上教育,也由於很多國家的校園在半年、一年內都不會開放,採取遠距平台授課方式,將衍生學習模式改變。

成功的線上課程,會吸引到更多人,許多課堂上,老師甚至會變成類似助教的輔助角色,讓好的線上課程變成主體。

歐美進展最快的還有遠距醫療、線上醫療,他們醫院在疫情嚴重時無不滿載,遠距醫療被迫實施大半年,但當COVID-19結束,世界也回不去了,遠距醫療時代成為現在進行式。

這將是台灣距離世界最遠的時刻,因為我們的醫院太方便、國內情況也相對穩定,5~10年後,就會看到台灣在此塊領域的空窗期。

導入AI技術,是一種演化的過程

談到5G跟AI(人工智慧)兩個技術,雖然在未來當然都會「動起來」,不過速度會比想像中慢。5G爆發並普及需要B2C帶動,目前看來缺少殺手級應用,B2B會是近期5G發展主流。

而AI會浮現「有點泡沫化」的現象,用泡沫化形容可能太重了一點,但比起Mobile(行動)時代的發展,AI就很明顯地仍處於起步階段。

AI是一個技術,並不是一個商業模式,它能夠提升既有商業模式的動能,讓擁有數據的贏家繼續贏、變得更強大。

iPhone出來後,兩年內誕生了400萬個App,但因為AI崛起所誕生的新服務比較少,直接聯想的應用,包括無人車、智慧城市,但都還需要等待一段發展時間,才能真正邁向成熟。

大家對AI的期待有點過高了,部分投資過大、估值過高的AI新創,可能會面臨泡沫化跡象威脅。

更準確一點來說,AI技術的導入,是一種「演繹」,是一個演化的過程,不是一夕之間突然轉變的革命。

(原始網頁,本文出自數位時代320期2021年1月號《100微趨勢》專家觀點)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