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滬醫藥產業“一喜一憂”如何改變 張江開啓“一起造藥”新模式,讓科學家既能安心搞研發,又能享受產業化成果,走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2015-06-12

【解放日報  2015-06-12  要聞  記者王志彥  報導】

打開最新一期的中國藥品註冊受理統計年表,會發現一喜一憂兩組數據。喜的是,上海新藥研發數量雄踞榜首,尤其是張江地區優勢明顯,食藥監總局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研發,就有1個來自張江;憂的是,上海新藥生產批件連續數年為零,在醫藥工業中國排名中下降至十名以外,與中國醫藥產值第一大省的差距達到近6倍。

牆內開花牆外香,是上海醫藥產業成果轉化率低的真實寫照。如何讓科學家既能在上海安心搞研發,又能享受產業化成果,走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出走的無奈

上海醫藥產業有過輝煌的昨天,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上海醫藥一直是中國排頭兵。

然而,進入新世紀,上海醫藥工業排名逐年降低,目前已滑落至第14位。中國工業百強醫藥企業中上海僅有5家,而臨近省份中江蘇有12家,山東有14家,浙江有12家,遠超申城。

上海醫藥產業為何會急速下墜?技術成果流失嚴重,成果轉化難,是最大病因。統計顯示,近年來僅張江園區生物醫藥科研項目開發數就達到5117個,完成數達2824個。但上海2013年新藥生產批文為零,僅有5個仿製藥獲得生產批文,僅占中國總數1.6%,在經濟發達地區幾乎墊底,反映出上海生物醫藥行業只開花不結果的尷尬處境。

事實上,醫藥成果轉化難是一個普遍問題。通常科學家或創業者在完成一項新藥技術的開發後,將會面臨如何生產、如何銷售的困境。在中國要實現新藥生產,就必須從研發機構轉型為生產型企業,必須要有土地和符合醫藥生產標準的GMP工廠。大多數科學家面對成果轉化的後續問題往往束手無策,資金、資源、經驗、角色等客觀問題成為無形的障礙,壓抑著創新迸發。

在上海、在張江,這一問題更為突出。上海的土地成本高昂且資源稀缺,這意味著在上海建設醫藥生產基地,成本高得驚人。據測算,每個GMP工廠的建設成本一般需要數億元資金,而200畝工業用地通常只能建成幾家藥廠,土地利用率較低。浦東新區科委主任唐石青認為,各自建廠的傳統產業化模式注定不適用于上海,張江乃至上海必須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醫藥產業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大幅提升成果轉化效率。

留下的希望

一邊是土地成本的硬約束,一邊是成果轉化的急迫性,對上海新藥研發人員來說,出走還是留下,是一個現實問題。

好消息是,由民營資本和上海國資聯合投資成立的上海天慈國際藥業有限公司,正在張江地區嘗試一種“A+W”的醫藥生產新模式,這讓留下,成為更多可能。

總投資達到24億元人民幣的天慈國際生物醫藥成果轉化基地,總占地211畝,總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規劃建設20棟廠房,80GMP生產線。盡管基地尚在建設期間,但它提出的理念已備受關注。所謂“A+W”“A”是指天慈國際將使用基地中8棟廠房和20條生產線,為自有的42個高端仿製藥和4個一類新藥進行產業化生產;“W”則代表“We Pharma”,也就是大家一起來造藥。天慈將拿出基地剩餘的12棟廠房,60條生產線,邀請新藥研發的科研人員和創業者入駐,讓他們在家門口完成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上海天慈國際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函璞說,“A+W”柔性、開放、給予的共享平台,成果轉化基地最大的特點在於,科學家入駐基地後,只需一心一意做研發,其他角色都由基地幫助完成。下轉◆8版(上接第1版)比如,基地將提供公用系統服務,行政辦公、統一倉儲、生活配套等問題將一站式解決。基地還會是一個融資平台,為研發團隊推出個性化金融服務。擁有4000人規模的專業醫藥銷售團隊,基地還將為企業提供藥品註冊服務,協助入駐者獲得生產批文,並真正做到包產包銷,將生物醫藥行業從研發、生產到銷售全產業鏈的資源進行整合,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專業的同業服務大平台。

企業家、金融家、銷售商,這些科研人員不熟悉的角色,都由基地承擔。而天慈與科學家之間則建立長期利益共享機制,只要項目能通過天慈國際專家委員會的論證,入駐者即使要求最高獲得80%的生產利潤,天慈也樂意與其分享。如果產品年利稅達億元以上,天慈還將為其免費進行成果轉化。李函璞說,這種提供資金提供廠房幫助批文幫助銷售的新藥成果轉化創新模式,打破了傳統產業模式的局限性,將是一種全新嘗試。

前景被看好

一起造藥的模式,能否破解上海醫藥產業的困境?目前來看,政府和市場都對其充滿信心。

市經信委副主任馬靜認為,天慈基地採用統一建設,分割經營,集成資源,利益分享的創新模式,最大程度發揮上海土地資源的產業化能力,讓盡可能多的技術成果持有者在長期利益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將新藥產品的工業化生產留在上海。這種模式有望幫助生物醫藥產業真正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

對其更有發言權的則是科學家們。退休前在上藥集團長期研究中成藥的謝德隆教授,如今就是天慈基地的一名受益者。謝教授2013年通過個人發明獲得了美國藥品發明專利,這是一種從千層塔中提取的中成藥復合物,用于提高記憶力,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綜合徵,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病。初步試驗表明,這種復合物能有效抑制腦蛋白的沉澱,促進腦神經暢通。然而,手握寶藏的謝教授,卻只能將專利束之高閣。從研發到生產,需要一筆資金、一支團隊、一塊土地、一條生產線,這些都不是我一個退休教授能具備的。當然也有外國藥企想要收購我的專利,被我拒絕了,我們的好東西還是應該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啊。

就在老謝苦惱時,天慈的出現讓其重獲新生。我和天慈簽了約,他們提供給我科研條件、生產環境,幫助我申請生產批文,後續產品銷售也交給他們,我則和天慈分享市場紅利,一旦產品進入市場,所得利潤我和天慈對半分賬。在基地的幫助下,老謝已組建起一支六七人的科研團隊,說起未來,老教授非常激動。

像老謝一樣躍躍欲試的科學家還有很多。目前,天慈基地已與十多個新藥研發團隊簽訂了入駐協議,項目涉及女性更年期綜合徵、戒毒、抗腫瘤、抗乙肝、糖尿病等多個生物醫藥領域,一批研發專利有望開花結果。

作為一個開放平台,天慈基地也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在美國,有一個由4000多名生物醫藥領域頂級華人科學家組成的民間組織——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日前天慈國際與SAPA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其在中國實現成果轉化的合作基地。天慈還與以色列著名的凱撒利亞生命科技園達成了醫藥技術成果轉化合作協議。通過人才集成、技術集成、研發集成、生產集成、資本集成、信息數據集成,天慈國際正準備打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鏈聚合平台,讓全世界更多科學家到上海一起造藥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